【专家视角】—足癣(脚湿气)中医治疗专家共识
脚湿气相当于西医的足癣,发病率高,随着环境、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脚湿气越来越多。脚湿气常反复发作,再感染的机会增多,长期的脚湿气还可能传染多个部位如发生手癣(鹅掌风)、体癣(圆癣)、股癣(阴癣),已经成为对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影响极大的皮肤病。本共识旨在为临床医生治疗足癣(脚湿气)提供指导性意见。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患者平素生活起居不慎,久居湿热地区、趾缝潮湿、脚汗多而外感湿邪,或因湿邪困脾,脾失健运,脾虚湿蕴下注足部,蕴积生虫,久则湿热化燥,耗伤阴液,肤失濡养,风虫滋生;亦可因接触患者的用具沾染虫毒导致。
西医认为是指发生在足部的一种浅部真菌感染性皮肤病,引发的主要致病真菌是红色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趾间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犬小孢子菌等。整体免疫功能低下者如糖尿病、HIV感染者是高危人群。以足趾间浸渍、糜烂、水疱、脱屑、肥厚、皲裂、自觉瘙痒、常伴特殊臭味为临床特征,严重者发生丹毒。糜烂多见于夏季、雨季及潮湿时,干燥、皲裂多见于冬季及干燥季节。所有人群均可患病,成人多见。
1
治疗原则
根据辨病、皮损辨证、病型等多方面相结合辨证论治。治疗方法有外治法、内治法和联合治疗法。
1.1 外治法原则 单纯外治法适用于初发、病灶局限的患者。湿敷法、浸泡法适用于湿热下注证;熏洗法、浸泡法适用于血虚风燥证;封包疗法适用于皲裂、肥厚者。湿敷、浸泡和熏洗的药液温度以舒适为宜。注意避免烫伤和刺激性强的药物。疗程至少4周。
1.2 内治法原则 内治法适用于外治法疗效欠佳、反复发作、或合并有其他不利于本病治愈的系统疾患(如糖尿病、艾滋病等免疫功能缺陷)或不愿意接受外治法的患者。疗程至少4 周。
1.2 外治法联合内治法原则 联合治疗适用于重度、受累面积较大、反复发作、或伴有某些系统疾病(如糖尿病、艾滋病等)的患者。
2
治疗方法
2.1 辨证论治
2.1.1 湿热下注证 皮疹呈足趾间浸渍、发白、基底红色糜烂面、水疱、渗液。皮疹渗液多、浸渍发白明显或水疱密集为湿重于热;皮疹渗液多且水黏如脂、基底糜烂面潮红、灼热、甚者足部红肿、化脓有臭味、疼痛伴发丹毒为热重于湿;水疱较多、渗液粘或不粘、糜烂面淡红为湿热并重。可有不同程度瘙痒或不痒;可伴有恶寒、发热;口干;大便秘结;小便黄;舌红,苔黄或苔黄厚腻、或苔白厚腻;脉滑或滑数。治宜利湿清热,解毒杀虫。
2.1.1.1 外治方 用苍肤水剂加减湿敷或浸泡,常用药物:苍耳子、地肤子、蛇床子、土槿皮、苦参、百部、枯矾等。加减:渗液多者加土茯苓、薏苡仁、茵陈;糜烂明显者加地榆;脓液多者加野菊花、蒲公英、黄连、大黄、马齿苋;痒甚者加地肤子、白鲜皮、苦参。
2.1.1.2 内治方 湿重于热者用萆薢渗湿汤加减;热重于湿加大黄、野菊花;湿热并重者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湿热夹瘀者用五神汤加减。常用药物:金银花、地丁、黄柏、泽泻、茯苓、车前子、牛膝、生薏苡仁、萆薢、土茯苓、丹皮、青皮、滑石、龙胆草、通草、茵陈、黄芩、栀子、生地、茯苓皮、苦参等。加减:瘙痒剧烈者加地肤子;糜烂、渗液明显、水疱多者加赤小豆、苍术;便秘者加大黄,口渴、口干、失眠多梦、夜间瘙痒加剧者加知母、元参、地骨皮、白鲜皮;脓液多者加野菊花、黄连;便溏者加白扁豆、白术、砂仁。
2.1.1.3 中成药 外用中成药可选用10% 复方香莲外洗液、祛湿散、香莲软膏、黄连膏;内服中成药可选用四妙丸、龙胆泻肝丸。
2.1.2 血虚风燥证 皮疹呈足趾、足底皮肤干燥、脱屑;或足跖、足跟、足底粗糙、肥厚;或足跟、足底皲裂、出血、疼痛。可有不同程度的瘙痒或不痒;口渴;大便秘结;舌红少津,苔薄脉细;治宜养血润燥,祛风杀虫。
2.1.2.1 外治方 用醒皮汤熏洗、浸泡:荆芥、防风、金银花、皂角刺、蛇床子、贯众、芫花、白鲜皮、鹤虱草、苦参等。加减:脱屑多者加杏仁;皲裂重者加侧伯叶、白及、地榆。
2.1.2.2 内治方 用养血祛风汤或当归饮子加减,常用药物当归、白芍、川芎、生地、白蒺藜、防风、首乌、黄芪、荆芥穗、僵蚕、苍术、黄柏、甘草等。加减:脱屑多者加杏仁,皲裂重者加白及、地榆,肥厚重者加威灵仙。
3
预防调护
3.1 不与他人共用日常生活物品,如洗脚盆、拖鞋、浴巾、鞋袜、指甲刀。
3.2 不用偏碱性的洗涤剂;脚出汗多时可使用抑汗剂。
3.3 保持住所通风、干燥、防潮,避免长期将足浸泡在污水等不洁液体中;穿透气性好的鞋袜,保持鞋袜干净;穿预防性鞋垫、袜子。
3.4 患病后应及时治疗,患病用过的浴盆、浴巾、鞋袜等,宜用沸水烫过或阳光暴晒后再用。
3.5 患同样病患的家庭成员、家庭宠物需要同时治疗。
3.6 食醋加温开水等量浸泡足部,20~30 min/次。
4
药物使用说明及注意事项
4.1 药物使用说明治疗中所有涉及药物剂量的参照《药典(2015 版)》、《现代中药学大辞典》、《实用中药辞典》规定的用量;外用湿敷、浸泡和熏洗的方药使用时将中药用水煎成溶液1 000~1 500 mL,湿敷或浸泡患足20~30 min,1~2 次/d;散剂、膏剂直接涂抹患处;内服方药使用时将药用水煎成溶液200~250 mL,饭后服用,2 次/d;或遵医嘱。
4.2 注意事项由于部分方药没有查到相关表明其对于孕妇和未成年人不良反应的资料,故对于上述人群宜权衡利弊后酌情使用。使用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原文来自: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8 年第17 卷第6 期
声明:文章和图片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果您发现侵犯您的权益,请即时通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温馨提示】:与您共同成长,让我们一起踏上付出之路,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或直接转发给朋友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扫描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