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散寒解表,干姜温中回阳
姜,为姜科植物姜的根茎,有生姜、干姜之分。生姜,又有紫姜、鲜姜、老姜、百辣云等名;干姜,也叫白姜、均姜。《神农本草经》首载药用:“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潞下痢。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生用发散,熟用和中。干姜,能引血药入血分、气药入气分。又能去恶养新,有阳生阴长之意,故血虚者用之。凡人吐血、衄血、下血,有阴无阳者,亦宜用之,乃热因热用,从治之法也。”
中医认为,生姜味辛性温,入肺、脾、胃经;可散寒解表,降逆止呕,化痰止咳;用于风寒感冒,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呕吐等,并可解鱼蟹毒及解药毒。干姜味辛性热,入脾、胃、心、肺经;可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温肺化饮;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寒饮喘咳,寒湿痹痛,亡阳厥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生姜含有姜醇、姜烯、姜油萜等挥发油,还含天门冬素、谷氨酸等营养成分,具有促进消化液分泌,保护胃黏膜,抗溃疡,保肝利胆,抗炎抗菌,镇痛镇吐,以及降血脂等作用。干姜含多量姜辣烯酮,少量姜辣醇,微量姜酮等成分,有镇静,镇痛,抗炎,止呕及短暂升高血压等作用。
我国食姜已有3000年的历史,被养生家视为保健良药。民间有“早上三片姜,赛过喝参汤”“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的谚语。孔子对食姜情有独钟,他在一年四季饮食中是“不撤姜食、不多食”。生姜既是鲜食蔬菜,又是肉类、鱼类等的调味佳品,还可制作艳红糟姜、糖醋嫩姜、五味干姜、白糖姜片、蜜渍生姜等食品,备受人们青睐。
清气化痰丸
清热化痰,理气止咳
由9味中药组成。方中生姜汁开痰;胆南星、瓜蒌仁清热化痰;半夏化痰散结;黄芩清热降火;杏仁宣肺止咳;陈皮、枳实破气化痰;茯苓健脾渗湿。适用于痰热阻肺所致的咳嗽痰多,痰黄稠黏,胸膈满闷,气急呕恶,烦躁不宁等。
平胃散
燥湿运脾,行气和胃,宽胸消胀
由6味中药组成。方中苍术燥湿运脾;厚朴消胀除满;陈皮行气化滞;生姜和胃止呕;大枣调和脾胃。适用于湿困脾胃所致的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呕吐恶心,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等。
小建中颗粒
温中补虚,缓急止疼
由5味中药组成。方中生姜温胃散寒;桂枝温阳祛寒;白芍缓急止痛;大枣补脾益气。适用于中焦虚寒、肝脾失和所致的脘腹疼痛,喜温喜按,嘈杂吞酸,食少,心悸,腹泻与便秘交替等。
三物备急丸
温中暖脾,攻逐寒积
由3味中药组成。方中巴豆辛热峻下,开通闭塞;干姜辛热,温中暖脾;大黄荡涤肠胃,攻逐寒积。适用于寒实型急性单纯性肠梗阻引起的脘腹卒暴胀满,冷痛如锥刺,气急口噤,大便不通等。
理中丸
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由4味中药组成。方中干姜温胃散寒;党参补气益脾;白术健脾燥湿;炙甘草和中补土。适用于脾胃虚寒所致的胃脘冷痛不适,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神疲乏力,手足不温,大便溏薄等。
固肠止泻丸
调和肝脾,涩肠止痛
由5味中药组成。方中黄连清热燥湿;干姜温中散寒;木香行气止痛;元胡和血止痛;乌梅、罂粟壳涩肠止泻。适用于寒热失调、肝脾不和所致的腹痛腹泻,黏液便,脓血便,里急后重等。宝儿康糖浆可用于小儿止泻。
生姜红糖茶
原料:生姜10克,葱白三根,红糖适量。
做法:将生姜、葱白切片,放入水中烧开,然后再加入红糖熬制5分钟左右,即可饮用。
食疗:生姜、葱白祛风散寒,发汗解表;红糖健脾暖胃。该茶发汗解表,温中和胃。适用于风寒感冒所致的恶寒发热,恶心呕吐,腹胀不适等。
姜艾薏仁粥
原料:干姜、艾叶各10克,薏苡仁30克。
做法:先将干姜、艾叶煎水取汁,然后加入洗净的薏苡仁煮粥。
食疗:干姜散寒通脉;艾叶温经止痛;薏苡仁健脾渗湿止泻。该粥温经化瘀,散寒除湿。适用于寒湿凝滞型痛经引起的经前或行经期少腹冷痛,得热痛减,经行量少,色暗有块,恶寒肢冷,大便溏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