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皮肤瘙痒不是小事,可能脏腑功能出了大问题!
今天我们请到的是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皮肤科王少军主任。王主任将皮肤的瘙痒分为三个症型,分别是肝郁脾虚症、血热风燥症、血虚风燥症。
肝郁脾虚之痒
肝郁脾虚发生的瘙痒,是因为肝主情志,情志内伤可导致气机失调,气血失和;而脾主运化,脾虚则痰湿盛,日久化热,湿热俱盛,蕴积肝胆经络,走窜肌肤而痒。
肝郁脾虚之痒的症状
局部灼热瘙痒、全身作痒、胸胁胀满、舌暗或瘀斑、边有齿痕、特应性皮炎、湿疹。
专家提醒:出现这种类型的瘙痒的人可以考虑到正规的医院接受针灸以及拔罐的治疗。
拔罐
拔罐靠负压来治病,拔罐的罐子口径不同产生的负压大小是不同的,拔不同的部位,针对不同的病选用不同的口径的罐儿是非常重要的,这将直接影响您的疗效。
专家介绍了神阙(肚脐眼)和百虫窝穴位来止痒。
百虫窝是一个经外奇穴,是治疗止痒的一个特定的穴。它在人体的大腿内侧 ,髌底内侧端上3寸的地方。
闪火法:专家介绍临床最常用的拔火罐的手法是闪火法,把火点着以后,火在罐子里动一下,然后就迅速扣上,越快,罐里的空气排得越干净,负压越强。时间5到10分钟。
疏肝健脾擦洗方
但是拔罐并非人人适合,王主任给大家介绍了一个擦洗方。
其中苦参、胡黄连、地肤子都有清热、燥湿,杀虫止痒的作用;地榆可以清热解毒,消肿敛疮。四药合用,有清热、燥湿、止痒的功效。
配方:苦参200克、地榆200克、胡黄连200克、地肤子200克。
做法:切碎放入75%酒精至1000毫升,浸泡半个月后使用。
用法:将药汁外涂在患处即可。
注意:对于湿疹、蚊虫叮咬、皮肤癣菌瘙痒等,任何年龄段的人群都可以尝试使用。但是,对酒精过敏的人请尽量避免使用。
血热风燥之痒
血热风燥做形成的痒,主要由于血热内蕴,心经火盛,血热生风,风动而痒;热邪久郁耗血伤津,皮肤失濡,秋冬燥邪外浸,内外合邪瘙痒更甚。比如临床最常见的是牛皮癣、荨麻疹等。
血热风燥之痒的症状
皮肤灼热、烦躁不安、时轻时重、抓痕色红、舌红苔黄、荨麻疹。
血热风燥之痒可以用放血拔罐法,需要到正规医院进去放血拔罐治疗。
冬季外用方
王主任为大家推荐了一个针对血热风燥的外用方,具有润肤、止痒的效果,其中食用醋可以用500毫升,有软化肌肤的作用。
配方:大枫子60克,蛇床子60克,土荆皮30克,黄连30 醋500克。
方法:浸泡15天后使用。
血虚风燥之痒
血虚风燥是因为血虚则肌肤失濡,腠理不密。风邪容易乘虚而入,风动则痒,风盛瘙痒严重。比如临床常见的老年瘙痒症等,大多属于血虚风燥型瘙痒。
随着年龄增大,老年人表现出肝肾阴虚的症状,阴虚则血亏,导致肌肤失濡,皮肤干燥,到了晚上一脱衣服,稍微见一点凉气,马上瘙痒,就是这个道理。
血虚风燥之痒的症状:皮肤干燥、瘙痒剧烈、脱屑粗糙、面色无华、头晕心慌、抓痕累累、舌淡苔薄。
止痒小药膏
王主任建议大家可以用她临床经常采用的止痒小药膏来止痒,特别是瘙痒严重的人。因为膏剂的润肤作用较上面的水剂更好,作用相对柔和一些。
配方:苦参50克,黄连30克,黄柏30克,白癣皮30克,百部30克,土荆皮30克。
做法:共研成细末,与250克凡士林搅拌均匀外用。
相关阅读
一提到“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人们都会想到古代四大美人。据说,四大美人中杨贵妃的皮肤最好。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凝脂就是说杨贵妃的皮肤非常细嫩光滑。一到秋季,很多人明显地感到皮肤干燥,面色晦暗,为什么杨贵妃的皮肤就那么好呢?民间流传着一个关于杨贵妃美容与杏的传说。
杏仁是蔷薇科落叶乔木植物山杏、西伯利亚杏、东北杏或杏的成熟种子。自古以来就是美容之佳品,是养生家润肤驻颜的主要药物,杏仁含有丰富的脂肪、蛋白质、维生素A及维生素E,因此具有润泽肌肤、通利血络的美容功效。它可以帮助肌肤抗氧化,抑制色斑的生成,使肌肤光滑细致,能给毛发提供所需营养,使头发更加乌黑亮丽,所以,杏仁无论是内服还是外用都具有明显的效果。
干燥的秋日,我们何不也用这神奇的杏仁来滋养一下皮肤呢?
家中自制护肤面膜:
杏仁番茄面膜:杏仁50克,番茄1个。将杏仁去皮,研成粉末,番茄用搅碎机打碎,与杏仁粉混合,均匀地涂于面部,待干燥后洗去。
杏仁木瓜面膜:杏仁30克,木瓜、橄榄油适量。将木瓜去子,去皮,捣烂如泥,加入杏仁粉,再加入适量橄榄油拌匀后敷于面部,如果是油性皮肤可以用蛋清代替橄榄油,待15分钟后洗去。
本文综合整理自BTV我是大医生、中国中医药报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投稿信箱:tg@weizy.cn(欢迎您原创投稿)
⊙责任编辑:九歌(微信号:13714982120)
隆冬推荐
睡眠香甜的秘密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分享实用、科学、健康的睡眠知识和技巧
穴位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学习人体各个穴位的相关知识和健康养生方法
原始点疗法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解决当代人所有的疾病,为后人留下一条活路
学习中医,传承经典,请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