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提醒 | 关爱眼底:像监控血压一样监控眼底健康

济南卫生计生
点击上方“济南卫生计生”可以订阅哦


     现在的人们都重视健康,但是,在疾病的预防过程中,人们往往只关注到血糖、血压等常见疾病的指标变化,却忽略了对眼底健康的监控。


    殊不知眼底病对人的危害巨大!常常是不可逆性的影响视力,严重的可至盲。





张同河: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北京大学眼科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眼二科副主任。从事眼科临床和科研工作20年,主要致力于眼底病的临床诊疗工作,临床经验丰富、手术技术精湛,在视网膜脱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老年性黄斑变性的诊治方面有较深的造诣。先后在国内核心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SCI收录论著二篇。


专家门诊时间:周二全天

1

眼底,透视全身健康的窗口         专家建议,超过55岁每年至少查一次眼底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但在眼底病专家的眼中,眼底检查同样是一扇窗,一扇发现和监控疾病的窗口。


        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济南眼科医院)眼二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张同河博士说,眼底检查十分重要,许多疾病都可以从眼底上反映出来。


       眼底是全身唯一不用开刀就能直接看到血管和神经的部位。医生借助眼底镜和眼底的检查设备,把视网膜、视神经乳头、黄斑等眼底结构一览无余地展现在眼前,并能够由此了解常见的慢性病进展。眼底出血是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因此许多糖尿病患者都非常重视定期检查眼底。


       张同河说,除糖尿病外,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以及慢性肾炎等,都会在眼底留下“蛛丝马迹”。血管痉挛、动静脉交叉压迫、视网膜出血和渗出等症状正是高血压在眼底的表征。以动脉粥样硬化为病理基础的冠心病、脑卒中也常常首先在眼底“发难”,许多患者初期也许没有任何症状,但视网膜动脉已经开始硬化了。


       除了解已知的慢性病的进展,检查眼底还能够帮助中老年朋友及时发现严重的致盲性眼病——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这是与年龄有关的黄斑区变性,源于视网膜中心位置的黄斑区内视神经细胞受损,由于早期病症并不明显,患者往往误认为是随着年龄增加的视力自然衰退,从而延误就医。黄斑变性能够引起中心视力急剧下降,最终导致失明,黄斑变性造成的后果极为严重,其导致的视力丧失往往是不可恢复的,因为黄斑区的视神经细胞一旦被破坏,视力便永久受损。



“患者需自我检测和定期进行规范的眼底检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延缓疾病发展,最大程度保持和提高视力是目前黄斑变性治疗的主要目标,也是治疗的关键点,建议50岁以上的人群应定期检查眼底。”张同河强调。该疾病早期阶段多表现为一侧眼睛视力减退,视物改变,如变形、歪曲,视野中心还会有黑影等。然而由于症状进展缓慢,也很容易被忽视。因此建议老年朋友经常在家中单眼交替看窗棱、门框,以对比两只眼的视物状态,如发现异常,应及时去医院检查。


       谈起老年性黄斑变性的治疗,张同河说,临床上将此病分为干性和湿性两种类型。干性老年性黄斑变性较多见,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少见,但常会导致严重的视力损害。


       对于干性老年性黄斑变性,无特殊治疗,须定期随访,少部分病人会转变为湿性。对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的治疗,目前循证医学证据显示,抗新生血管药物的玻璃体腔注射及光动力学疗法(PDT)是积极和有效的,抗新生血管药物的玻璃体腔注射治疗费用较高,效果较PDT为好,但它是一种有创治疗,有一定风险。PDT治疗价格较为昂贵,对于亚洲人多发的息肉状脉络膜病变(一种类型的老年黄斑变性)如果联合治疗则最佳,但不管是哪种治疗,往往并不是一次治疗就可以完成。


       由于黄斑变性与年龄密切相关,年龄越大,患病风险就越高。建议5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每年至少应做一次眼底检查,另外,对于一些慢性病患者,50岁以后就应定期进行眼底检查。

2

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病变致盲率高   出现严重视力下降再进行治疗往往为时已晚

       “眼睛的视网膜,犹如相机的底片,所有的外界信息都会映射在视网膜上,再通过视神经传送到达大脑做出反应。而一旦视网膜严重受损,则会导致视力明显下降甚至失明。”


       张同河指出,糖尿病对眼睛的影响可以表现在多个方面,其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简称糖网病)是糖尿病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可造成不可逆性的视力损伤甚至失明。糖网病俨然已经成为继白内障、青光眼之后我国第三大致盲性眼病。糖尿病史5年以上的患者中,有10%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5年以上病史的患者发生率达50%;25年以上病史的患者中,发生率更是高达80%—90%。


   

      张同河讲解道,糖尿病视网膜病就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微血管病变。长期高血糖,使眼底处于持续缺血缺氧的状态,为了保证血氧供应,视网膜上就会生出许多新生血管,这种血管“先天畸形”,非常脆弱,极易破裂。破裂后,大量血液进入眼内,导致视力突然丧失,治疗起来非常困难。除了出血,视网膜新生血管机化形成纤维血管膜,如果长期牵拉视网膜,会造成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导致视力丧失。新生血管还有可能向眼球前部生长,形成虹膜及房角新生血管,导致青光眼。所以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一种致盲率很高的眼病。


       由于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病变的病程发展较为缓慢,早期一般没有症状也没有异样感,所以往往容易被忽视。据我国各大医院的眼病筛查门诊分析数据显示,许多糖尿病患者从确诊糖尿病那天起,实际上就有可能已经患有眼部的并发症,只是自身没有感觉而已。令人担忧的是,在糖尿病患者中,以老年人居多。很多患有“糖网病”的老人视力下降,往往认为是正常的“老花”现象而不以为然,殊不知,很多时候,这其实是糖尿病眼病在“作怪”。眼睛出现轻微病变时不及时进行相关检查,等视力严重衰退时再就诊,就大概会有超过70%的人已经因严重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导致了不可逆转的视力障碍,甚至失明。


      虽然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病变危害很大,但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可有效避免致盲。一旦糖尿病患者被确诊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也无须紧张,只要继续控制好血糖血压,并配合医生的相关治疗,依然可以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对于早期的糖网患者,张同河表示,眼底激光技术目前已成为治疗糖尿病眼底病变的主要手段,可以改善视网膜的缺氧状况,控制病情的发展,防止并发症,达到治疗的目的;而对于那些晚期的糖网患者则应尽早行玻璃体切割手术,以免造成不可逆性的视力损害。


       张同河指出,尽管大多数糖尿病眼病能够得到有效的治疗,但由于这种疾病是不可逆的,目前的治疗手段只能做到控制病情,患者已经损失的视力通常是无法恢复的。因此,早一天得到治疗就能得到多一份的眼健康保障。


3

眼前飘过“黑影” 划过“闪电” 抓紧查眼底 延误治疗与及时治疗 结果大不同


       在采访中,张同河博士告诉记者,视网膜脱离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视力的眼科常见病,目前约占医院眼底病住院患者的1/4~1/5。张同河说,视网膜脱离常见于10~70岁的人群,高度近视者更容易出现视网膜脱离,年轻患者中视网膜脱离也不鲜见。如患者有眼前漂浮物、黑影遮挡或视力下降等自觉症状,一定要尽早去眼底病专业科室检查,一旦确诊要尽早手术治疗,否则有失明的危险。


       张同河博士说,一旦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是治疗的唯一方法,且应尽早手术。手术目的是封闭裂孔,消除或减轻玻璃体对视网膜的牵拉,去除增殖膜,令视网膜松解,使脱离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和色素上皮层重新贴附,从而恢复视网膜的营养供给,使其恢复部分功能。


       张同河进一步介绍说,手术方式根据视网膜脱离的性质、范围、裂孔的大小、形态、变性区域、视网膜表面膜形成情况、玻璃体萎缩程度等因素决定。主要有两种:1、巩膜扣带术(外路手术),多适用于年轻患者,或视网膜裂孔明确且不大,无明显增殖牵拉的局限脱离者。2、玻璃体切割手术(内路手术),对于范围较大、病程较长、陈旧的或有并发症的视网膜脱离,就需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手术后根据裂孔位置配合特殊体位治疗。


       据了解,随着手术设备与技术的提高,90%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可一次手术复位,没有复位的,可再次或多次手术。术后视力的恢复取决于视网膜脱离的时间、范围,是否累及黄斑部。张同河严肃地说,视网膜脱离得越严重,脱离得时间越久,视力就越难以恢复,所以早发现和早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视网膜脱落是最严重的眼科疾病之一,会带来不可逆的视力损伤,高度近视者是易发人群。”张同河说,高度近视由于眼球前后径不断增长,导致边缘的视网膜营养无法供应,从而引起视网膜的变性和萎缩,形成裂孔,液化的玻璃体就会从裂孔进入视网膜下,形成了视网膜脱离。


      对于如此严重的突发致盲眼病,在采访中,张同河再三强调了解疾病的自觉症状尤其是预兆性症状的重要性,一旦出现自觉症状,一定抓紧时间检查眼底。自觉症状包括三个方面:


    1、黑影与闪光:是视网膜脱离的最早期阶段,实际上是玻璃体后脱离的症状。中老年人特别是高度近视眼患者,眼前突然出现大量飞蚊、飘过黑影,某一方位持续闪光时,应警惕视网膜脱离的可能。


    2、视野缺损:视网膜脱离时,部分敏感患者可发觉视野缺损,也就是眼前某方位出现固定的暗影。周边部局限性脱离时,对中心视力无影响或影响甚小。


    3、中心视力下降和视物变形:视网膜脱离累及到黄斑区时,视力会呈现急剧下降。当周边部视网膜脱离波及黄斑区或黄斑区发生浅脱离时,除中心视力下降外,尚有视物变形。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删除。】
编辑:刘芳 
邮箱:jnwjw2016@163.com
济南卫生计生
祝您健康
长摁二维码可轻松关注
微信号:
来源: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