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节交替鸡病防控关键点
针对秋冬季节鸡群疫病防控制定的措施,重点是升级管理、避免鸡群受到冷风袭击、避免温差超过3C°、提前针对可能性疫病进行合理免疫接种和增强鸡群体质等工作。
凉风、冷风的到来,气温的骤降是引起鸡群秋冬发病的最关键因素。根据病原及疫病流行的特点,秋冬季节主要发生呼吸道疾病,那么,呼吸道疾病主要是禽流感(AI)、新城疫(ND)、传染性支气管炎(IB),并发感染的主要是支原体病(MG)。这些病从某种程度上说都是条件病,根据这几年的研究,温和型AIV、NDV、MG其实在鸡群中多是存在的。凉风、冷风突然或持续出现,会刺激鸡气管黏膜上潜伏的AIV、NDV、支原体病原致病性增加引起发病。
因此,气温多变秋冬季节养鸡企业应该时刻关注国内气象变化,能够提前采取防范措施。如通风小窗开启度调节、鸡舍墙壁屋顶是否有漏风,是否能在接近气温变化同时对防风、保温措施落实到位。
H9:根据相关资料及临床研究结果分析,H9型禽流感病毒这几年实际在商品鸡、蛋鸡、种鸡、麻鸡、黄鸡及水禽场普遍存在,并且都是隐性感染,潜伏存在家禽的气管黏膜上或环境中。由于H9型禽流感病毒对低温、冷风、较大风速敏感,如果鸡群受到这些应激因素的刺激,鸡群发病急,传播快,给冬春养鸡造成威胁。尤其是密度较高的白羽商品肉鸡、条件较差的麻鸡及黄羽鸡群发病率最高。
针对H9的防控,应该注意几个问题,一是目前不同地区流行的毒株不同,给对型疫苗选择带来困难;不同毒株交叉作用较弱,因此给肉鸡本病防控带来困惑。建议秋季要着手和相关疫苗厂联系,选择当地或附近地区流行株制作的疫苗来接种。更重要的是在秋冬春季,如何防止鸡舍温差大、避免有凉风出现、避免体感温度过低是关键所在,需要各养殖农场认真详细研究,如设定负压高低、小窗开启度大小等。对于开放式鸡舍,关键在于调整风向,风不能直接接触到鸡群。疫苗接种建议两个月接种一次,接种前疫苗适当预温也十分重要。
鸡新城疫在秋冬春季节同样高发,春天发病率最高。目前新城疫发病特点与AI相似,隐性感染率高,与AI并发率高;表现形式多是非典型,春节较典型病例多发。NDV对环境应激条件敏感性明显弱于AIV,因此在秋冬季节因管理不善产生应激因素后,AIV感染或发病的几率明显高于ND。临床上多见与AIV混感。
关于疫苗接种,谈几点建议。一是坚持做抗体检测,依靠抗体检测选择疫苗进行接种;抗体滴度低于6尽快接种。二是选择基因Ⅶ冻干苗进行接种,冻干苗尽可能选择国产新城疫疫苗。三是接种间隔不可以低于60天,灭活苗和冻干苗尽可能同时用;避免接种冻干苗6~10天后再次接种灭活苗,避免接种灭活苗两周后再接种冻干苗。剂量不可过大,建议点眼滴鼻用2倍量,饮水2.5~3倍量;30~90日龄后点眼滴鼻饮水3~4倍量,成年鸡饮水剂量4倍量。否则,鸡群新城疫多发,非典型例多发。
传染方式主要是气源性,虽然IBV对外界因素抵抗力不强,但其传染性极高,在集约化鸡群中1~2天内很快波及全群。随着我国集约化养殖业的发展,养殖密度和规模不断加大,IB的流行也更加频繁,与其他疾病的混合感染更为常见,病型更加复杂,防治难度和危害突出。
国内外已报道的IBV有26种以上血清型,同时有证据表明在混合感染的情况下,IBV可能发生基因重组,很容易出现新的血清型或基因型。主要的血清型为M41型及C型,其他为变异型,包括肾型、呼吸型和腺胃型等。肾病变型是引起感染鸡死亡率最高的病型。
秋冬季节,鸡IB发病率较高。雏鸡10~30日龄发生各型IB后对蛋鸡性成熟期输卵管发育会造成无可逆转损害,在90日龄左右开始出现输卵管囊肿或不发育。因此,在蛋雏鸡或种鸡育雏期,尤其是冬季必须做好免疫接种。种鸡或蛋鸡1日龄和10日龄必须接种M41、4/91+Ma5进行有效预防;10日龄同时注射新流油苗(VII+H9)。5~6周龄新支冻干苗La-Ma5-4/91饮水,同时注射新支流(VII+QX+H9),可以有效保护终生。蛋鸡和种鸡在10~40日龄间发生IB,建议果断淘汰鸡群。
做好鸡群免疫预防的同时,配合应用具有提高鸡体免疫功能的中兽药可大大提高疫苗的免疫效果。
肠道是最大的免疫器官,应调整和维持肠道内微生物菌群平衡,增强免疫功能。
秋冬春季,建议饲养人员夜间轮流检查鸡群,对有呼吸道异常声音的应尽快确定病症,查找环控系统是否出现问题。对以上疾病疫苗接种尽量早计划、早接种,尤其是禽流感疫苗接种次数适当增加并给足剂量。对于发病的鸡群,必须查找诱发原因。从管理上查找、从环控系统查找,只有解除应激因素才能真正做到控制,才能真正做好防控。
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