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痰止咳平喘药·清化热痰药之川贝母 | 中药知识
化痰止咳平喘药
凡以祛痰或消痰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痰证的药物,称为化痰药;以制止或减轻咳嗽和喘息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咳嗽气喘的药物,称止咳平喘药。由于病证上痰、咳、喘三者每多兼杂,病机上常相互影响,咳喘者多夹咯痰;痰浊壅盛会影响肺的宣发肃降,易致咳喘加剧。另一方面,化痰药多兼止咳、平喘作用,而止咳平喘药又常具化痰之功,故将化痰药与止咳平喘药合并一章加以介绍。
化痰药味多苦、辛,苦可泄、燥,辛能散、行。其中性温而燥者,可温化寒痰,燥化湿痰;性偏寒凉者,能清化热痰;兼味甘质润者,能润燥化痰;兼味咸者,可化痰软坚散结。部分化痰药还兼有止咳平喘,散结消肿功效。止咳平喘药主归肺经,药性有寒热之分,苦味居多,亦兼辛、甘之味,分别具有降气、宣肺、润肺、泻肺、化痰、敛肺等作用。
痰,常由外感六淫、饮食不节、七情或劳倦内伤,使肺、脾、肾及三焦功能失调,水液代谢障碍,凝聚而成。它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往往随气运行,无处不到,致病范围广泛。故元代王珪云:“痰为百病之母。”“百病皆由痰作祟。”化痰药主治各种痰证:如痰阻于肺之咳喘痰多;痰蒙心窍之昏厥、癫痫;痰蒙清阳之头痛、眩晕;痰扰心神之失眠多梦;肝风夹痰之中风、惊厥;痰阻经络之肢体麻木,半身不遂,口眼㖞斜;痰火互结之瘰疬、癭瘤;痰凝肌肉,流注骨节之阴疽、流注等。肺司呼吸,又为娇脏,不耐寒热,凡外感六淫,或内伤气火、痰湿等,均可伤及肺脏,导致宣发、肃降失常,发为咳嗽喘息。止咳平喘药,主治外感、内伤等多种原因所致咳嗽喘息之证。
某些温燥之性强烈的化痰药,凡痰中带血等有出血倾向者,宜慎用。
根据药性、功能及临床应用的不同,化痰止咳平喘药分为温化寒痰药、清化热痰药、止咳平喘药三类。
清化热痰药
本节药物性多寒凉,有清化热痰之功,部分药物质润,兼能润燥化痰,部分药物味咸,兼能软坚散结。清化热痰药主治热痰证,如咳嗽气喘,痰黄质稠者;若痰稠难咯,唇舌干燥之燥痰证,宜选质润之润燥化痰药;痰热癫病、中风惊厥、瘿瘤、痰火瘰疬等,均可以清化热痰药治之。临床应用时,常与清热泻火、养阴润肺药配伍,以期达到清化热痰、润燥化痰的目的。
药性寒凉的清化热痰药、润燥化痰药,寒痰与湿痰证不宜使用。
川贝母
出自《神农本草经》。
本品为百合科植物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梭砂贝母、太白贝母或瓦布贝母的干燥鳞茎。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松贝”“青贝”“炉贝”和“栽培品”。主产于四川、青海、甘肃、云南、西藏。气微,味微苦。以整齐、色白、粉性足者为佳。生用。
【药性】苦、甘,微寒。归肺、心经。
【功效】清热润肺,化痰止咳,散结消痈。
【应用】
1.肺热燥咳,干咳少痰,阴虚劳嗽,痰中带血
本品味苦性微寒,能清肺化痰,又味甘质润而润肺止咳,尤宜于内伤久咳,燥痰、多痰之证。
2.瘰疬,疮毒,乳痈,肺痈
本品苦微寒,有清热化痰,散结消痈之功。
【用法用量】煎服,3~10g;研粉冲服,1次1~2g。
【使用注意】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
【附药】
1.平贝母 本品为百合科植物平贝母的干燥鳞茎。性味苦、甘,微寒;归肺、心经。功能清热润肺,化痰止咳。适用于肺热燥咳,干咳少痰,阴虚劳嗽,咳痰带血。煎服,3~9g;研粉冲服,1次1~2g。本品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
2.伊贝母 本品为百合科植物新疆贝母或伊犁贝母的干燥鳞茎。性味苦、甘,微寒;归肺、心经。功能清热润肺,化痰止咳。适用于肺热燥咳,干咳少痰,阴虚劳嗽,咳痰带血。煎服,3~9g。本品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