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地方病防治专项三年攻坚行动等工作进展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12月14日在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就地方病防治专项三年攻坚行动等工作进展情况召开新闻发布会。
主持人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
米锋
各位媒体朋友,各位嘉宾:大家上午好!
欢迎参加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在江西鹰潭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今天发布会的主题是介绍地方病防治专项三年攻坚行动及寄生虫病防治的有关情况。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对地方病防治工作高度重视,今年上半年中央领导同志指示、批示要求采取有效举措,解决当前地方病防治工作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不断完善防控措施,实现控制和消除重点地方病危害的目标。上个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0部门印发了《地方病防治专项三年攻坚行动方案(2018-2020年)》,提出了明确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安排。
今年恰逢毛泽东主席《送瘟神·诗二首》发表60周年,选在余江这个我国第一个消灭血吸虫病的地区召开发布会,具有特别的意义。今天的发布会,我们邀请到了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和专家为大家介绍有关情况,并且回答各位记者朋友的提问。
下面,我来介绍一下今天发布台上的各位嘉宾,他们是:
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局长毛群安同志,
中国疾控中心地病中心主任孙殿军同志,
中国疾控中心寄生虫病所所长周晓农同志,
中共余江区委书记路文革同志,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江陵县血防所主管护师李霞同志。
我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宣传司副司长米锋。
首先,请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毛群安局长介绍地方病防治专项三年攻坚行动有关情况。
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局长
毛群安
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早上好!非常高兴和大家相聚在余江,我首先代表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向长期关心、支持卫生健康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新闻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地方病防治工作,大多数地方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或消除。取得成效的同时,我们也看到部分地区的防治任务依然艰巨,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防治措施落实困难,个别地方病还未得到有效控制。同时,部分历史重病区仍存在一定数量的地方病现症病人,摆脱“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任务较为艰巨,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健康需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今年5月12日,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做出重要批示,要求采取有效举措,解决当前地方病(包括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不断完善防控措施,实现控制和消除重点地方病危害的目标。随后国家卫生健康委制定了《地方病防治专项三年攻坚行动方案(2018-2020年)》(草案)。今年8月31日,孙春兰副总理在陕西主持召开全国地方病专项防治工作推进会,根据会议精神,这个《行动方案》经过进一步修改完善,报经国务院批准,今年11月29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0个部委联合印发各地。
《行动方案》提出的总目标是:助力国家脱贫攻坚,到2020年底,持续消除碘缺乏危害,保持基本消除燃煤污染型氟砷中毒、大骨节病和克山病危害,有效控制饮水型氟砷中毒、饮茶型地氟病和水源性高碘危害,有效控制和消除血吸虫病危害,防治目标与脱贫攻坚任务同步完成。
针对目前地方病防治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行动方案》提出了六项行动:
第一项是“重点防控措施强化行动”。主要包括强化大骨节病防治策略,巩固防治成果;综合施策落实克山病防治措施;加强燃煤污染型氟砷中毒病区改良炉灶的后期管理和维护;加快推进饮水型氟砷中毒病区、水源性高碘病区改水工作;逐步推广普及低氟砖茶;在缺碘地区继续落实食盐加碘策略,维持人群碘营养适宜水平;在血吸虫病流行区坚持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防治策略,强化综合治理。
第二项是“现症病人救治救助行动”。将符合建档立卡条件的地方病、血吸虫病病人全部纳入健康扶贫“三个一批”行动计划,统筹各项医保措施,开展适宜患者手术和治疗;建立病人健康档案,实行个案管理,对病人定期进行随访;开展现症病人的综合帮扶,将符合标准的病人纳入残疾人保障范围、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范围,对现症病人家庭采取教育扶贫、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等综合帮扶措施。
第三项是“监测评价全覆盖行动”。开展信息化管理,实现监测全覆盖。要求各省在2020年底前完成对所有地方病病区和血吸虫病流行县的控制和消除评价工作。
第四项是“群众防病意识提高行动”。我们计划开发权威科普的宣传材料,建设科普信息传播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和科普宣传,促进防病措施落实“最后一公里”问题解决。
第五项是“防治能力提升行动”。强化国家级专业机构建设,提高科学指导全国开展疾病防控能力;加强重点地区地方病防治能力建设,稳定防治队伍,多途径解决防治力量不足等问题。
第六项是“科技防病突破行动”。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中支持大骨节病、克山病病因和基础研究、治疗药物、关键技术研究,以及建立地方病、血吸虫病生物样本库等。
下一步,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全国地方病专项防治工作推进会和今天下午即将召开的三年攻坚行动现场会的会议精神,紧紧围绕控制和消除地方病危害的目标,加强组织管理,让每一位现症地方病病人和晚期血吸虫病病人全部得到有效救治,病区人居环境普遍改善,环境危害因素得到有效控制,防控体系得到稳固加强,助力脱贫攻坚。
我就先介绍这么多,谢谢!
主持人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
米锋
谢谢毛局长。下面,请中国疾控中心地病中心孙殿军主任介绍地方病防治工作情况。
中国疾控中心地病中心主任
孙殿军
各位媒体朋友,上午好!
地方病是由生物地球化学因素、生产生活方式等原因导致的呈地方性发生的疾病,主要流行的地方病包括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等地球化学性疾病,血吸虫病、包虫病等自然疫源性疾病以及大骨节病和克山病等原因未明性地方病。我国曾是地方病流行较为严重的国家,病情重、危害大、分布广,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都不同程度地遭受疾病危害。重病区基本上分布在贫困、偏远农村,往往越贫困,病情越重,因贫致病、因病返贫现象突出。全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中,历史上831个县有碘缺乏病,584个县为其它地方病病区,有的县还同时存在两个以上的疾病。因此,防治地方病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与脱贫攻坚密切相关。
得益于“政府领导、部门配合、群众参与”工作机制的有效运转,我国地方病危害得到了有效控制或消除。目前,全国94.2%的县保持消除碘缺乏病状态,在全球采取食盐加碘措施的128个国家和地区中处于领先水平;燃煤污染型氟砷中毒病区改炉改灶率分别达98.4%和100%;93.6%的饮水型氟中毒病区完成降氟改水;饮水型砷中毒病区全部完成降砷改水;95.4%的大骨节病病区村达到消除标准;94.2%的克山病病区县达到控制或消除标准。
通过几十年的防治工作,全国地方病防控取得了以上显著成效,巩固保持防治成果还需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地方病多是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继续精准施策,联合相关部门有针对性的做好各项防治措施落实。我国外环境普遍缺碘,在碘缺乏地区继续贯彻落实以食盐加碘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在饮水型氟砷中毒病区,对尚未改水的病区村要进行改水,降低饮水氟砷含量;在燃煤污染型氟砷中毒病区,对尚未采取措施的病区户进行改良炉灶,或鼓励其使用清洁能源;在大骨节病病区,要坚持换粮、搬迁、易地育人的综合防治措施;在克山病病区要持续改善生产生活环境,阻断致病因子危害。各项防治措施持续落实、稳定运行,不断的巩固防控效果。
二是继续加大地方病科学研究力度,防治科研工作取得突破。开展大骨节病、克山病病因及其影响因素研究,防控工作向精准化发展;筛选大骨节病、氟中毒、砷中毒的有效治疗药物,提高治疗效果;开展氟、砷、碘对多器官系统损伤的深入研究和评估;收集地方病生物样本资源,建立地方病生物样本库。
中国疾控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作为国家防控地方病的专业机构,将与全国同仁一道,为实现《“十三五”全国地方病防治规划》和《地方病防治专项三年攻坚行动方案(2018-2020年)》的目标全力以赴。
谢谢大家!
主持人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
米锋
中国疾控中心寄生虫病所所长
周晓农
各位媒体,早上好!
我国曾是寄生虫病流行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寄生虫病种类多、分布广、危害重,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寄生虫病防治工作,寄生虫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钩虫、蛔虫、华支睾吸虫等寄生虫病防治不断取得新进展,在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原卫生部曾分别于1988-1992年以及2001-2004年组织开展了两次全国人体寄生虫病调查,本次是第三次调查,调查的结果已经正式出版发行,这里向大家介绍一下主要调查结果和相关的情况。
本次调查范围覆盖我国31个省(区、市)(不含港澳台地区)。在农村地区分别调查了因不良卫生习惯而感染的土源性线虫病(包括钩虫病、蛔虫病、鞭虫病、蛲虫病)、因不良饮食习惯而感染的食源性寄生虫病(带绦虫病、华支睾吸虫病)和肠道原虫病等;在城镇地区调查因生食或半生食鱼虾而感染的华支睾吸病。全国农村调查点1890个,调查人数48.42万人;城镇调查点517个,调查人数13.32万人。血吸虫病、疟疾和包虫病因另有专项调查,故不在本次调查范围内。
与前两次调查相比,我国重点寄生虫病人群感染率显著下降,全国总感染率降到6%以下,绝大部地区均已呈低度流行或散发状态。华支睾吸虫病等各种食源性寄生虫病感染也明显下降。本次调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是土源性线虫感染较第二次寄生虫调查下降幅度达80%以上,主要原因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农业生产与居住条件日益改善,自来水、无害化卫生厕所等广泛普及,寄生虫病防治工作水平不断提高,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深入人心,有效控制了寄生虫病的传播风险。但是,农业耕作中经皮肤接触感染的钩虫的感染率还是比较高,提示应继续坚持推广无害化卫生厕所,对粪便实现无害化处理,同时要教育农民做好农业生产时的卫生防护。
二是寄生虫病仍是危害经济欠发达地区与偏远农村地区群众身体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我国西南部分地区寄生虫感染率仍处于较高水平,个别地区甚至超过30%,主要原因是生活环境卫生条件差、食生肉、饮用生水等不良饮食习惯,提示应不断加大寄生虫病综合防治力度,切实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知识知晓水平,助力健康扶贫。
三是部分地区生食或半生食淡水鱼虾习俗导致华支睾吸虫感染集中分布,尤其在珠江三角洲城镇与城郊地区感染率高达23.36%,提示应加大健康教育力度,改善养鱼环境,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同时积极治疗感染者。
针对寄生虫病防治工作存在的薄弱环节,我们提出以下三点针对性举措:
一是寄生虫病可防可控不可怕。防治寄生虫病是《“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政府领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实行齐抓共管才能进一步控制和消除寄生虫病的危害。进一步加强对寄生虫病防治的科学研究,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培养,保证我国寄生虫病防治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针对重点寄生虫病的流行环节与主要影响因素,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类施策,以寄生虫虫种分布和感染率高低为主要依据,采取以健康教育为先导,改水、改厕、改变不良的卫生习惯及药物驱虫的措施,做到有的放矢,实施精准防治。
三是完善综合监测体系,定期开展寄生虫病流行病学调查。一是在现有全国土源性线虫病监测点的基础上,加强食源性、人畜共患寄生虫病、肠道原虫病的监测。二是配合“一带一路”战略和援外等工作,加强输入性寄生虫病和新发寄生虫病监测。各地也应根据其区域内重点寄生虫病流行状况情况,选择重要病种设立监测点。
预防蛔虫、鞭虫等土源性寄生虫,以及华支睾吸虫、带绦虫等食源性寄生虫和肠道原虫关键在于“杜绝虫从口入”,注意饮食饮水卫生,不吃生的和未煮熟的淡水鱼虾、肉类食品,喝开水,搞好个人卫生和居家卫生,做到饭前便后洗手等。配合政府积极推广无害化厕所和卫生饮用水。预防钩虫感染主要是避免裸露的皮肤接触可能含有钩虫幼虫的土壤,如不赤手赤足在农田、菜田劳作。另外鼓励大家学习有关卫生知识,提高自身防病意识和能力。
我的介绍就到这里,谢谢!
主持人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
米锋
谢谢周所长。下面,请中共余江区委路文革书记介绍余江血防工作有关情况。
中共余江区委书记
路文革
各位记者朋友们早上好!
鹰潭市余江区曾是血吸虫病流行重灾区。新中国成立前的30年间,2.9万人被血吸虫病夺去生命,消灭的村庄达到42个,“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1955年,毛泽东同志发出了“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伟大号召后,当时的余江县委、县政府积极响应号召,立下了“两年消灭血吸虫病”的军令状,也打响了血吸虫病消灭战,并于1958年5月取得了根除血吸虫病的伟大胜利。在全国率先树立了以县为单位消灭血吸虫病的第一面红旗。毛泽东同志得知此消息后,心情十分激动,夜不能寐,写下了壮丽的《送瘟神·诗二首》光辉诗篇。时至今日,全国血防第一面红旗已经在余江大地飘扬了60年。下面我就(余江)60年的血防历程做个介绍:
第一是始终坚持把血防责任扛在肩上。消灭血吸虫病以后,余江历任县委县政府,本着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始终将巩固血防成果作为政治责任、民生工程,确保血防红旗不倒。一是及时处置疫情反复。从1958年6月到1983年,余江先后在历史疫区发现了51次35处残存螺点。我们仍然通过开新沟填旧沟、土埋灭螺,全区共搬运土方128万立方米,相当于1958年消灭血吸虫病,到1958年后再发现,我们相当于把历史疫区土地“翻了个遍”。二是稳定队伍、科学监测。探索出了“长期观察、定期复查、反复斗争、巩固胜利”的方针。几十年如一日做到“思想不松、机构不撤、队伍不散、工作不停”,对历史疫区的人群、家畜定期进行检查,同时坚持开展日常门诊。三是综合治理、阻断传播。大力实施血防综合治理项目,人工开挖了全国第二人工渠——白塔渠。通过建设血防卫生厕所、人畜安全饮水、兴林抑螺工程等,对历史疫区螺区环境进行了彻底改造,改造面积达2000多万平方米,消除适宜钉螺孳生环境、阻断了血吸虫病的传播。
第二是始终坚持把发动群众作为根本。余江区充分发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血防巩固工作。一方面,加强健康教育。在历史疫区学校开设血防健康教育课,在全区中小学校发放血防知识宣传手册。区广播电视台开辟血防专题栏目定期播放;邀请老血防人、先进模范、历史病人深入学校、社区开展健康教育。另一方面,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查螺灭螺。1973年,白塔河边发现一只钉螺,县委连夜召开会议研究对策,共发动群众3千余人次,沿河查螺39公里,查清钉螺复现范围。同时确定每年4月30日为全县的“查螺日”,按照“特殊地区反复查、重点地区仔细查、一般地区抽样查、边缘地区扩大查”的要求,组织区四套班子负责同志与群众一起查螺,并逐年提高群众查螺奖励,今年又将奖励标准提高至1000元/螺点。
第三是始终将弘扬血防精神作为不懈动力。“战天斗地、敢为人先,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余江血防精神,是余江人民宝贵精神财富。余江区始终将血防精神融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陆续树立起水利和征兵两面红旗。近期通过建设中国血防纪念馆和鹰潭血防红旗干部学院,为弘扬血防精神提供新的平台。
在迈入新时代的新征程中,我们将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大力弘扬血防精神,统筹推进产业发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工作,全力推动经济质量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使人民群众切实获得幸福感。
谢谢大家!
主持人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
米锋
谢谢路书记。下面,请湖北省江陵县血防所主管护师(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李霞介绍基层血防工作有关情况。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江陵县血防所主管护师
李霞
各位来宾、各位媒体朋友们:上午好!我是一名来自湖北省江陵县的基层血防工作者,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跟大家介绍基层血防工作情况。
我所在的江陵县有2100多年血吸虫病流行史,是湖北乃至全国有名的血吸虫病重疫区之一。历史上,血吸虫病给江陵人民带来了沉痛的灾难。
2008年,湖北省政府与原国家卫生部等部委签订部省联合防治血吸虫病协议,启动湖北血防“十年三步走”战略,全面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江陵县抢抓机遇,坚持以血防综合治理项目为支撑,突出问题导向、补齐防治短板,关口前移、精准施策,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血吸虫病疫情降至历史最低水平。全县已连续6年未发现当地感染的病人病畜,连续7年未发现感染性钉螺。2008年、2013年分别达到国家血吸虫病疫情控制标准和传播控制标准,2017年通过湖北省现场技术考核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是在工作机制上下功夫。江陵县委县政府坚持“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的血防工作领导机制,持续保持抓血防力度不放松。建立了部门联席会议机制、定期述职机制、工作奖惩机制等制度,不断提高血防工作执行力。并将血防工作纳入各地年度绩效考核内容,与单位评先表模、干部晋升挂勾。凡工作不力造成疫情反弹的,坚决实行“一票否决”,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严肃问责处理。
二是在防治措施上求精准。紧紧抓住人、畜、螺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同步推进。结合风险监测数据狠抓春秋季查灭螺,最大限度压缩钉螺面积,定期开展现场阶段性工作质量考核和效果评估,认真打造高水平规范化实验室,确保查病工作质量效果。对重点区域、重点人群和主要传染源开展风险监测,根据感染情况、密度等指标,判定风险等级,相应采取处置措施,突出监测敏感性、科学性。
三是在防治重点上抓关键。突出将传染源管控作为一项治本之策,持续发力,2010年,湖北省血防办在江陵县试点淘汰疫区全部耕牛,仅当年江陵县政府就投入资金3000万元淘汰耕牛23419头,对降低疫情危害、加快血防达标进程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淘汰耕牛的同时,积极整合农业、水利、国土、交通和精准扶贫等项目,在重疫区乡镇、流行村大力开展血防综合治理,血防专业技术人员全程参与项目监督和评估,充分发挥血防综合治理效益。
四是在能力建设上上水平。全县建立了一支精干、高效、稳定的血防专业机构队伍。2010年以来,国家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血防科研实验基地、湖北省血防科研实验基地和武汉大学学生社会实践教学基地3个基地落户江陵。目前,基地累计承担中省市血防机构及高等院校科研项目58个,发表相关论文40篇,承办中、省、市血防技术培训班、现场会议12次,接待中外学术交流、考察活动35批次。多名业务骨干入选中省市血防专家库成员,在各项寄生虫病防治技术竞赛中获奖。
下阶段,我们将紧紧围绕“严防反弹保成果、夯实基础上水平”的总体思路,继续坚持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切实增强血防工作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把江陵县血防工作做得更好,也恳请各位媒体朋友继续关心支持基层血防工作,为基层血防发声,为疫区群众护航。
谢谢大家!
(来源:健康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