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 | 可怕的“深静脉血栓(DVT)”,40岁孕妈的孩子被“栓”没了!

广州卫生计生

人流室的门开了,出来的女士脸色苍白,步履蹒跚,随后坐着轮椅被送往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的血管外科。


就在1周前,四十多岁的林女士突然发现自己怀孕了,而发现自己怀孕的原因,却是她肿得像皮球一样的左腿!



她左腿不舒服一周了,感觉像被打了好多空气,胀胀的挺难受;一开始她并没在意,觉得是秋盹或者最近太劳累了;可几天后走路越发困难,终于意识到情况不对,赶紧去医院找大夫,医生一看,左腿整个比右腿大了一圈;赶紧让她做了下肢的血管超声,结果发现左腿的股总静脉、大隐静脉有血栓形成(DVT )并把血管全堵了,血液回不去心脏,淤积在左腿。



当超声探头扫过子宫时,意外的发现一个鸡蛋大的小生命在那里安静的躺着,都能看到心脏的跳动了,看样子,有9周多了;因为自己平时月经不规律,她并没有及时发现自己怀孕。



因为DVT病情严重,血栓不稳定,加上已经有了孩子,而且40多岁的年龄不太适合再生孩子,林女士和自己的丈夫最终决定放弃孩子。在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心血管外科进行溶栓治疗疏通血管后,左腿很快就消肿了,像个漏气的气球一样。然后就联系人流室,于是便有了开头的那一幕。



医学指导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心血管外科  王跃军主任、杨东鹏医生



DVT真有这样严重么?


其实,DVT在怀孕妇女中一直存在,伴随怀孕和生育的整个过程,一旦爆发,轻则像林女士这样被迫中止妊娠,重则可能导致一尸两命的家庭惨剧!



当DVT来临

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事实上,DVT是发达国家导致母体死亡的主要原因。虽然孕期DVT的绝对发生率很低(约为 1~2/1000),但是孕产妇该疾病的发生率约为非孕产妇的 5 倍。这些风险来自孕产妇静脉系统的生理性改变。血栓形成贯穿整个孕期,大部分发生于孕 20 周之前。产后期风险进一步增加(分娩后 6 周),可能由于分娩时盆腔血管内皮细胞损伤造成的最新数据表明相关风险增加持续到产后 12 周。但是大约 80% 产后血栓形成发生于分娩后前三周。

DVT是一种 「 多次打击性 」 疾病。最大的危险因素是以前发生过妊娠相关的DVT (妊娠时静脉血栓栓塞症再发生率为 6%~9%),但是妊娠期常多种危险因素并存。


妊娠期常见危险因素

包括妊娠剧吐高BMI长期卧床血栓形成倾向。产后期静脉血栓形成相关危险因素包括剖宫产史,尤其是分娩时紧急剖宫产、产后出血、子痫前期且胎儿宫内生长受限,血栓形成倾向和产后感染。

好消息是:尽管后果严重,但是如果及时治疗和预防,一些不良后果是可以减少或避免的



鱼与熊掌

真的不可兼得么?

✎一年前市红会的医生们治疗过一个类似的病例,母子平安。30出头的傅女士也是在怀孕2个多月的时候发现DVT,不过只是左下肢的腓静脉,而且血栓比较稳定,经过评估,医生建议继续妊娠,妊娠期间采取皮下注射肝素,定期复查的方式保驾护航,最终母子平安。

但并不是所有的DVT孕妇都适合继续妊娠。像林女士那样的情况,高龄,DVT情况严重,血栓不稳定,而且在怀孕早期,继续妊娠需要药物预防DVT的进展和变迁,不单是母亲面临巨大风险,胎儿也因此面临发育畸形等方面风险增加。这样的情况是不适合继续妊娠的;而像傅女士那样的情况,在医生的随访关注治疗下继续妊娠还是很安全的。



如何治疗才是安全的呢?

心血管外科医师

指导下的规律抗凝

妊娠期的抗凝药物需兼顾母体和胎儿的安全,要求药物不能通过胎盘和进入母乳;而在哺乳期只需要保证药物不进入母乳就可以,这些药物必须在心血管外科医师的指导下使用,才能避免出血等不良反应,保证母亲和胎儿的安全


服用抗凝药的主要风险是出血,为了将出血风险降低到最小,并且允许行椎管内麻醉(剖腹产或无痛分娩),分娩女性应谨慎接受抗凝治疗,在预计分娩前 24 小时停止用药。为减少硬膜外血肿的风险,分娩后,脊髓麻醉或移除硬膜外导管 4 小时内,不应使用抗凝药。分娩后,抗凝治疗至少持续 6 周,总时间至少为 3 个月,此时服用不进入乳汁的药物就可以了。

发生DVT后可使用循序减压弹力袜,可降低深静脉血栓栓塞相关的疼痛和水肿。弹力袜也要在心血管外科医师的指导下选择,避免压力过高或过低,影响治疗效果。

最后医生提醒各位宝妈们,如果发现妊娠期间下肢肿胀疼痛等不适,一定要及时尽早就医,以免贻误终生




来源 |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

通讯员 | 胡颖仪

都看到这了,点个赞再走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