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懂得那么多,还是觉得没办法?​

医药培训圈

专于医药行业,擅长培训咨询

我们一直关注您的感受



以下646字,阅读需要1分钟。


现在要说谁不懂什么,那可真算不上什么批评。借助互联网,你在短时间内可以就任何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且头头是道。在现阶段,“知道”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优势,因为知道没有缩短与目标的距离。

 

如果曾经真有什么技巧帮你扶到现在的状态,这个技巧还能否继续支持你继续保持优势呢?这个说不准,技巧的有效期也是很短的。技巧也没有缩短与目标的距离。

 

提及以上这两条并不会引发更多的焦虑,因为很多人已经来不及焦虑,他们忙着去“捕获”各种资讯,让自己的“知识”更多;他们忙着去学习更多技巧,毕竟技多不压身么。只是,这些努力能否持续接近自己想要的状态呢?感觉是的。

 

究竟有没有更进一步接近自己的目标,只有一个标准:你越来越从容,还是越来越辛苦?这是从感觉的角度,给自己一个理性的答案。

 

这是一篇“劝说”你上课的文案,可我不想劝你多学什么玄妙的理论,而是把你已经拥有的重新做一个梳理,使之与你的“根”思维做一个连接,我们称之为“优势思维”。

 

所谓优势思维,是与我们与生俱来的本能相对而言的。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从本能到优势的转变过程,比如“吃一堑长一智”,说明这个过程,我们平日里都在做,但是在这次课上,我们刻意加速这个过程。

 

怎么做呢?

首先,分开学与习

其次,重塑瞬间反应

最后,每时每刻的持续训练

 

最后要达到的状态和现在的你一样:脱口而出。只不过,一个是事后想得清楚,一个是脱口而出的当时就能深思熟虑。所谓“深思熟虑”,其实不是思考,而是反应。只是这个反应需要重新训练。这个课堂上没有人训练你,而是自我训练。我的角色呢?只是做你的旁观者。

 

想要了解更多?下面还有4192字,需要大约半小时,甚至更长,确定需要继续吗?

 

首先,分开习与学

 

学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学”,从不知到知,从不懂到懂,把记不住的记住,这就是学;第二部分是“习”,怎么就算完成呢?就是把懂得的知道的记住的变成下意识行为,变成习惯,变成自然反应,这就是习。

 

如果学习过程有100分,学只占5分,习占95分。

 

在智能信息时代,学习更是随时随地无意识就会发生的,刻意学习什么反而变得很少。学习意愿反而会变得很低。经常发现,老板觉得团队应该加强培训,但是团队自己却并不认同,所以公司的培训经常变成了任务。为了加强学习的效果,公司会对学习进行考核,而一旦考核,学习就变成负担了,事与愿违。

 

从这个意义上讲,要达到100分,那么学习行为只占5分,学习意愿是95分。

 

这么算下来,学习“意愿”的激发占了95分,“习”占4.75分,“学”只占0.25分。虽然这不是数学题,也不需要那么精确,大抵可以解释为什么现下的培训往往没什么效果,因为缺少了“习”以及明确的学习意愿。

 

如果你是培训老师,你愿意解决95分的问题(即学习意愿),还是4.75的问题(习),还是0.25的问题(学)呢?而实际上,我们又是在解决哪一个范畴的问题呢?不同的选择,对培训者的能力要求也不同,相应地,也需要不同的技能。

 

我们说这些话,并非刻意怠慢“学”,也不是要把学习复杂化,而是试图找出真相。我们最终是有办法把问题简单化的,目前尝试的方法是“小题大做”,即围绕你的日常“反应”来设计培训项目。

 

其次,重塑瞬间反应

 

把思考与行为分开,才有瞬间反应的发生,反应比思考要快得多。所以,新的瞬间反应才是学习的重要目标,也是对自己行为的重塑,更是训练成果第一考核依据。重塑瞬间反应,就是从不假思索的本能反应,到脱口而出的深思熟虑。

 

瞬间反应里面拥有大量的培训需求,有需求才有激发意愿的可能;瞬间反应里面没有思考,因为也来不及思考,去掉思考的过程,就是“习”的过程。

 

训练瞬间反应,最好的办法是为瞬间反应设置明确的方向,或者明确的目标,也即行为背后的动机,所以说深思熟虑一定早在瞬间反应之前。

 

重塑瞬间反应的过程,其实就是自我行为认知的过程,也是对行为目标的认知和调整过程。行为有四个目标,可以合起来,也可以分开来。分开,是为了练习;合起来,是为了应用。

 

我们先来“学”这四大目标,都是与本能相反的方向。

 

最后,还要持续训练

 

立即调头(U-Turn),有四个方向:1)给予;2)洞察;3)下一步;4)下一次。这四个方向,或者四个动机,是优势思维的核心。这四个方向分别代表什么呢?

 

1.  给予,代表付出,代表客户价值,是出发点,实际上是从源头上体现的厚道;而本能是索取。

2.  洞察,代表忘我,关注对方,是角色感,实际上是从方法上体现的厚道;而本能是证明自己,推销自己,生怕对方不明白。

3.  下一步,代表此时此地,是步骤感,真正的活在当下,实际上是从时间点上体现的厚道;而本能是不讲究过程,只看最终结果。

4.  下一次,代表一次接触的连续性,是方向感,实际上是从结果上体现的厚道;而本能是短视的,功利性的,得到之后一拍两散的。

 

这四个方向,就像善良或者孝道一样,是只能做不能说的,一说就走样,就失去了原意。为此,就不能思考,只能形成行为的反应,需要连续的高强度的训练。

 

这四个目标看起来如此简单,为什么还需要训练呢?因为人的本能是与此相反的,这些本能的方向,早已形成了巨大的阻力。

 

本能的四个方向分别是:1)索取的方向;2)说服的方向;3)功利的方向;4)等不及。这四个方向是根深蒂固的,也是一种深度习惯,很难觉察,也很难撼动。不仅如此,人们还会有意无意地证明这么做的合理性,比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请给我结果”,“现在、马上、立刻去做”。更何况这么做还有很多人成功地达到了目标,这些都给思维训练增添了无尽的阻力。

 

听起来有点复杂,当然瞬间反应的机制本来就不简单,否则怎么能瞬间发生呢?就像开车的人进入主路,路口本来就很复杂,想要不费力地开车,就要学会训练自己对各种路况的自动反应。

 

人际关系,也是一条复杂的“主干路”,这里有各种“路况”,简单记住四个要素:

第一,我要什么?无论要什么都要先学会给予,当然为什么给予也很重要。给予,大于索取。越是会给予,取得越多。

第二,我是谁?我的角色是什么?这很简单,我能看见什么,我就是什么角色。人们也是从我们看见什么,来了解和定义我们的。洞察,大于说服。越是会洞察,越不需要忙着自我证明。

第三,我在哪儿?每个人随时都面临两步:这一步和下一步。只要熟练地走这两步,凡事皆可轻松完成。每件事,都有一个完成的步骤,看见这些步骤,才能到达终点。这教会我们要敬畏规律和过程。

第四,我往哪儿去?方向远远大于方法,所以方向不能丢。人际关系的所有的方向只有一个:下一次。所有的经得起考验的关系都是连续的,能连续的才能拿到结果。连续的关系,才是健康的关系,这样的关系是行骗的人深恶痛绝的。

 

第一,给予


要求:从一个时间段开始练习,比如一整天,一整周,一个月,三个月,在这期间,要每时每地,把“给予”当作自己明确的目标。让给予的行为(而不仅仅是心思)发生,当然在各种场景里往往一不留神就会:拒绝给予,勉强给予,一厢情愿给予,忘记给予,给予而受挫,先洞察后给予。给予的目标是什么呢?检视并提升自己维度:

 

1.  从模糊到明确。我想要什么?先给再说

2.  从片面到完整。积极的,正能量的,美好的,高素质的,总之是挑食的完美的,也要接纳另一面,甚至也许没有分别?先给再说

3.  从务虚到务实。要业绩,要成果,要钱,要权,要名气,重新变成一个挑食的?先给再说

4.  从一厢情愿到拥有共鸣。有积累,有资本,知道给的重要性,但不会给,比如升米斗米的后果。学会给予

5.  从连接到联盟。知性懂人,设身处地,心有灵犀,利见大人。在给予中获取

6.  从正式到随意。活在更高维度,从容自若,对现实和趋势了如指掌。给予就是获取

 

情境训练:

A.  你来这里的目的是什么?回答也有六层

B.  你发言的目的是什么?你的回答第几层?

C.  你提问的目的是什么?你的回答在第几层?

D.  你平时批评的目的是什么?你的回答是什么?

E.  你表扬的目的是什么?怎么回答?

F.  你分指标分任务的目的是什么?你的回答在第几层

G.  提严格要求的时候,目的是什么?是啊,到底是什么?

H.  你发火的目的是什么?哪来得及想,只能事后想怎么合理化

I.  你努力的目的是什么?注意力在第几层目标

J.  你讨厌一个人,目的是什么?这个常见,没有深究过?

 

第二,洞察


对人的洞察:

1.  时时处处,庖丁解牛:角色,职责,需要,需求,目标。

2.  把一个人一分为二,(向外)三层皮肤,(向内)七层深入,(更深)六大动机,一共252个不同场景,算是洞若观火了?

 

对战略的洞察:

1.  客户的客户,客户的对手

2.  客户的组织架构,以及他的位置

3.  客户的业绩现状以及趋势(饼图)

4.  客户的资源分布以及趋势

 

洞察要点的提示:

1.  角色与自我

2.  家庭与单位

3.  环境与行业

4.  七层:外表,观点,行为,情绪,习惯,看重,看见

5.  意图:模糊,片面,务实,断裂,连接,多维

 

练习的目的:提升洞察的维度:

1.  从模糊到明确。我想知道什么?

2.  从片面到完整。是不是积极?有没有抱负?是不是孝顺?是不是真诚?职业道德?底线?

3.  从虚无到实际。有没有钱?有没有资源?关系?权力?

4.  从一厢情愿到引起共鸣。不能把人问烦了,问题要有营养。

5.  从连接到联盟。贴心地洞察,启发式洞察,激发式洞察

6.  从正式到随意。薄片式洞察,历史性洞察,环境性洞察

 

情境训练:

A.  如何洞察刺儿头的点评,嘲讽,拒绝,攻击行为?

B.  低意愿的员工,没有激情,没有信心,甚至没有抱怨。

C.  自私的员工,斤斤计较,无利不早起,凡事利先行。

D.  抠门的老板,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一听要钱就跟你急。

E.  士气低落的团队,完不成没人觉得愧疚,反而觉得任务太高。

F.  油盐不进的客户,人家不需要什么,就算要什么我们也给不出。

G.  公司必须转型,可是没有人愿意率先改变

 

第三,下一步


没有下一步的明确,就会自动把结果当作下一步。流程化,目的纯粹,睿智。分步骤,匹配维度。

 

沟通的步骤:

1.  目标,切入,切换,合作

2.  引起注意,激起共鸣,引发响应

3.  赢得洞察机会,洞察,选项,建议

 

销售的步骤

1.  确认,熟悉,洞察,约见,投入,主动来找,反复来找

2.  表明来意提问机会,提问,陈述,承诺

3.  听说,收藏,了解,场景契合,首次购买,重复购买,信任代理

 

洞察的步骤

1.  大客户洞察,252个情境

2.  FOCAS,SPIN

 

教练步骤

1.  现在,将来,阻力,资源,行动

2.  还原真相,得出结论,做出决定

 

业绩差距

第一步:描述差距,区域,产品,团队,客户,渠道

第二步:找出原因:客观,资源,深入,盲点

第三步:解决方案:决定还是努力?资源总量,分配,使用?

第四步:修改业绩预见机制

 

处理冲突

第一步:冲突的性质:流程,还非流程?

第二步:依据流程,或者特殊处理

第三步:预见冲突,更新流程

 

练习的目的,提升行动的维度:

1.  从模糊到明确。没有步骤意识

2.  从片面到完整。想象的步骤

3.  从务虚到务实。简化的步骤,俗称捷径

4.  从一厢情愿到拥有共鸣。产生共识

5.  从连接到联盟。赢得配合

6.  从正式到随意。无形的步骤

 

第四,下一次


赢得下一次,实现沟通或者合作的连续性;下一次,向上向旁边渗透,体现沟通和合作的穿透力;行为:给下一次见面一个得体的理由。

1.      检视:值得连续的人与事,列表。

2.      与双方的战略挂钩

3.      率先配置相应资源

4.      建立相互协同的结构性的沟通机制

 

练习目的,提升行动维度:

1.      从模糊到明确。没有方向感

2.      从片面到完整。想当然的沟通机会

3.      从务虚到务实。希望一次搞定

4.      从一厢情愿到拥有共鸣。激发下一次沟通的意愿

5.      从连接到联盟。共同工作小组,项目小组

6.      从正式到随意。沟通的习惯已经形成,无需强调。

 

情境训练:

A.      辅导下属,下一次的契机怎么设置?

B.      向老板汇报,下一次如何进行?

C.      与大客户见面,如何让客户对下一次期待?

D.     与客户的接待人员见面,如何能在下一次见到决策人?

E.      客户已经购买,下一次的机会在哪儿?

F.      客户要求退货,怎么做到下一次沟通?

 

考核与晋级


学员行为列表

1.      主动提问。看提问的次数,频率,趋势,赢得的关注数

2.      主动发言。语言组织能力,切入话题的能力,切换的能力,引发注意,共鸣和响应能力

3.      主动转发。转发导语,引发的关注数

4.      提供支持。各种支持,比如人力,便利,营销盈余,产品,财力等等

5.      现场支持。来到现场的次数,频率和趋势

6.      组织活动。参与组织,独立组织,商业或者专业化内容等等

7.      成为教练。非正式,正式;免费,收费;兼职,全职

8.      成为导师。成为员工,成为合伙人,成为合作伙伴

9.      信任代理。个人会员,企业会员,星级评选

 

恭喜你!完成了这么长文案的阅读。下面,看看你属于哪种情形,别对号入“错”:

 

第一,  如果你曾经上过仲崇玉老师的《优势思维》,你不用交学费继续参加

第二 如果你认识曾经参加过这个课程的学员,联系一下,先问问看再说

第三 如果你不确定自己要不要参加。答案多半是不用的,别纠结

第四  如果你想参加,又顾虑自己的年龄、性别或者资历,大可不必

第五 如果你担心学费太高不划算,这是可能的,一念之间

第六 但是你确实要参加了,就请你狠狠思考一下自己最想要的状态

 

如果你不属于上述任何情况,放下。轻松向前,继续沿着自己既定轨迹,带着我的美好祝愿。

 

这次的课程时长仍然是2天,

 10月20-21日     广州


对了,有任何问题,都请您联系我们的课程助理,通过下方的二维码可以找到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