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散风寒内祛暑湿之香薷

21世纪药店

香薷,又有西香薷、石香茅等名,为唇形科植物海洲香薷等的干燥地上部分。药用首载《名医别录》:“主霍乱,腹痛,吐下,散水肿。”明《食物本草》云:“夏月煮饮代茶,可无热病,调中温胃;含汁漱口,去臭气。”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世医治暑病,以香薷为首药,然暑乘凉饮冷,致阳气为阴邪所遏,遂病头痛,发热恶寒,烦燥口渴,或吐或泻,或霍乱者,宜用此药,以发越阳气,散水和脾……盖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如冬月之用麻黄。气虚者尤不可多服。”


中医认为,香薷味辛性微温,入肺、胃、心经;有发汗解表、祛暑化湿、利水消肿之功;外能发散风寒而解表,内能祛暑化湿而和中,性温而不燥烈,发汗而不峻猛,用于暑湿感冒恶寒发热,无汗,头重头痛,腹痛吐泻,小便不利。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香薷含挥发油,油中主含香薷酮、苯乙酮、6-甲基三十三烷、β-谷甾醇、棕榈酸、亚油酸、5-羟基-6,7-二甲氧基黄酮等成分,具有广谱抗菌、抗病毒、解热、镇静、镇痛、祛痰镇咳,刺激消化腺分泌,促进胃肠蠕动,以及利尿等作用。


夏日常用香薷煮粥服食或泡茶饮用,既可预防中暑,又可增进食欲;烹制肉类、肉汤,亦可用香薷作增香调味品。但是香薷有耗气伤阴之弊,气虚、阴虚、表虚多汗者不宜选用。传统习惯认为,香薷热服易引起呕吐,故宜凉服。


时疫救急丸

祛暑散寒,定痛止泻

由19味中药组成。方中香薷、广藿香等祛暑解表散寒;檀香、厚朴等行气除胀止痛;茯苓、木瓜等健脾和胃,渗湿止泻;丁香、沉香等温中降逆止呕。适用于中暑感寒引起的恶寒发热头痛身倦,脘腹胀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


暑湿感冒冲剂

消暑去湿,芳香化浊

由11味中药组成。方中香薷、藿香等解表祛风胜湿;佩兰醒脾化湿开胃;苦杏仁、大腹皮下气宽中;陈皮、半夏等健脾和胃止呕。适用于夏天外宿或吹空调所致暑湿感冒引起的发热不畅,微恶风寒,头身困重,胸脘痞满,呕吐腹泻等。


暑热感冒冲剂

祛暑解表,清热生津

由11味中药组成。方中香薷发汗解表;连翘、菊花清透上焦暑热;荷叶、丝瓜络等清热祛暑;北沙参、知母等清热养阴生津;竹叶、竹茹清心除烦利尿。适用于夏季暑热感冒所致的发热重恶寒轻,汗出热不退,心烦口渴,小便短赤等。板蓝根糖浆用于病毒性感冒


肠炎宁片

清热利湿,行气止痛

由5味中药组成。方中香薷祛暑化湿;地锦草清热解毒;黄毛耳草清热利湿;樟树根理气活血;枫香树叶行气止痛。适用于湿热蕴结于胃肠所致急性胃肠炎引起的发热,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食欲低下等。


香薷散

祛暑解表,化湿和中

由3味中药组成。方中香薷解表散寒,祛暑化湿;厚朴行气除满,燥湿行滞;白扁豆消暑和中化湿。适用于暑月外感于寒、内伤于湿所致的恶寒发热,无汗,头重头痛,胸闷泛恶,四肢倦怠,腹痛吐泻等。


广东神曲

祛风消滞,健胃和中

由62味中药组成。方中香薷、羌活等解表散寒;前胡、薄荷等散风清热;陈皮、山楂等和胃消食;枳壳、半夏等破气行痰止呕;苍术、茯苓等健脾祛湿止泻。适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暑热所致的感冒发热,脘腹痞满,食滞,恶心呕吐,肠鸣腹泻。

· 四鲜茶


原料:鲜香薷、鲜薄荷、鲜淡竹叶各5克,鲜车前草10克。

做法:将香薷、薄荷、淡竹叶、车前草洗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水煎取汁代茶饮。

食疗:方中香薷祛暑化湿;薄荷清热祛暑;淡竹叶清心降火利水;车前草清热利尿。该茶清热消暑,清心除烦,利水通淋;适用于暑热湿邪所致的身热心烦,口苦咽干,小便短赤等。


· 香薷二豆饮


原料:香薷15克,白扁豆30克,扁豆花10克。

做法:将香薷、白扁豆、扁豆花洗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水煎取汁频饮,每日1剂。

食疗:方中香薷祛暑化湿;白扁豆、扁豆花健脾和胃,化湿消暑。该饮健脾化湿,和中消暑;适用于三伏天感受暑湿之邪引起的吐泻,食欲不振,烦渴,胸闷腹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