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村医”打通“健康扶贫”最后一公里——来自淄博市205名“第一村医”的调查与思考(上)

淄博卫生

  自2017年11月27日,我市启动“第一村医”工程以来,“第一村医”带着党的热切关怀奔赴农民兄弟的床前炕头、田间地头,用沾满偏远农村泥土的双脚,打通了“健康扶贫”最后一公里,并创新性地提出了“第一村医”工作基地和“健康委员”构想,这项全国首创强化基层、健康扶贫的惠民新举措,实现了由单一健康帮扶到扶贫制度红利的全面升级,打造出了基层健康扶贫工程的最真实样本。

  据此,淄博日报特推出《来自淄博市205名“第一村医”的调查与思考》系列报道,深度解读“第一村医”的顶层设计、惠民力量,以飨读者。


来自淄博市205名

“第一村医”的调查与思考

(上)


不怕山高路远,就怕百姓就医无门。

  “看病难”的焦点是什么?是农村的村民。“第一村医”以健康扶贫为切入点,把最好的医生送到村民的床前地头,打通了医疗服务最后一公里。
  日前,驱车1小时15分,后步行20分钟山路,记者来到了淄博市沂源县张家坡镇中流泉村第一村医伊庭海的诊室。
  “中流泉村地处淄博最东部,离这最近的沂源县城也有近70公里,老一辈中有人甚至一辈子都没走出过大山,以往生病只有死抗。”提及初见村民时的就医现状,伊庭海言称至今痛入心髓。
  村医来了、设施新了、看病方便了……说起“第一村医”带来的变化,老百姓们纷纷翘起大拇指。
  见到中流泉村贫困户王青友时,他正在一贫如洗的家里,费劲地往嘴里扒拉着当天第一顿饭。看见伊庭海进门,王青友颤抖着双手,执意拿起仅有的一把椅子让给了他,还未开口,泪水已溢满老人眼眶。
  随行的老村医王立山介绍,老人无儿无女,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原先就靠邻居上门照顾,伊大夫进村后,三天两头上门巡诊,村里人是眼看着老人一天比一天强,现在基本的生活自理已经没有问题,真心为伊大夫点赞。


更令人振奋的是,随着帮扶的持续深入,“王青友”式的“重生样本”,正随着这股时代大爱,一个又一个在淄博每一寸偏远土地上“幸福绽放”。

  桓台县果里镇沈家村贫困户罗卫峰,在第一村医庄士超帮助下,第一次走进了三甲医院查看病情,重燃生活希望;
  博山区域城镇汪溪村罹患多年腰腿疼的张芳美,经第一村医孙欣精心治疗,亲手扔掉了常年放在床边的拐杖;
  高青县常家镇大李西村独居老人段玉真,经第一村医田密密精心调养,天天笑颜常开,逢人就夸“共产党送来个好闺女”;
  ……


据介绍,与以往“卫生下乡”不同,“第一村医”是一种长期化、成批次的工作机制。

  帮扶村医全部来自全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并有5年以上工作经历,服务内容涵盖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基本公共卫生政策实施、家庭医生团队签约等7大医疗惠民服务,到2020年,淄博市将有1800个卫生室实现高水平、高质量的全面提升。
  与此同时,“第一村医”工程明确提出,要全力打造“第一村医”当先锋、派出单位当后盾、全体职工齐上阵的健康扶贫格局,通过搭建卫生人才向下流动通道、基层医务人员职业发展通道和患者双向转诊绿色通道“三通道”,从“源头”上彻底改变村民“就医难”等现象,不让一个人在追求健康的道路上掉队。

  2018年初,淄博市委、市政府更是将“第一村医”带动医疗强基工作完成率,列入年度区县考核。“第一村医”自此实现了由单一健康帮扶,到扶贫制度红利的全面升级。
  截至目前,“第一村医”共组织卫生宣讲6882次,发放宣传材料6.79万份,门诊接诊5.82万人次,上门服务1.02万人次,走访贫困人口5204人,家庭医生签约4.47万人,回访患者2.06万人,转诊患者1426人,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受到一致赞誉。

  关注并解决民众的“最需求”,温暖自会在民心汩汩流淌。对于未来,省级贫困村、沂源县石桥镇天井官庄村党支部书记田富春信心满怀:“习近平总书记一提出健康中国战略,第一村医就带着党的热切关怀直击健康扶贫最后一公里,我有信心带领大家脱贫致富奔小康。”
  知村民情、解村民忧、得村民心,第一村医温暖前行,永远在路上……




来源:淄博日报

编辑、发布:高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