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路上,传知识、授思维、融理念,我为自己的努力而自豪--记放射科援藏专家吴利忠一年援藏历程
六月最后一个周五下午,在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放射科读片室里,我终于讲完了给自己定的计划内的最后一堂专题讲座。七月底,属于援藏工作也将告一段落了。尽管医疗队没有通知我们何时结束在这里的生活和工作,但对我来说,是时候要给我一年的援藏工作划一条界线,当然,如果以后有机会,我也许还能够继续“接着讲”下去的。课后,我再次对专题讲座提出了一些中肯的批评和建议,希望下次由科内的其他医生主讲,我只是一个听者,这是我提倡的,也是我一直鼓励和支持年轻医生要带头“讲”。我在备课过程中深刻地体验到,讲课主要是给他人增长知识,但自己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所以要查阅和学习大量文献资料是必须的,加上大量影像资料图片选择,并不断修订、补充和完善,这个过程有着很多的艰辛,但它带来的知识也是他人无法比拟的。但令人欣慰的是,今年已有两位年轻医生开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所以,对我来说是结束了,也是新的开始。
2017年6月,将步入知天命之年的我,报名并参加了第三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开始了一年的援藏之路。
众所周知,西藏自治区日喀则意为“土地肥美的庄园”,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部,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这里的天一直是那么蓝,天空中只要几朵淡淡的白云似动非动,同时也伴随着雪域高原空气稀薄,氧气少,太阳辐射强,高原紫外线强烈。虽然行前我已经进行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但一到住宿地,高原反应还是不断袭来,脚底似踩着棉花、头痛头晕欲裂、厌食反胃……,到达日喀则第一个晚上心率每分钟100多次,辗转失眠,这只是我从内地到高原的第一道难关、生理考验……。经过短暂的调整,逐步度过了难忘的高原反应期,但失眠、鼻血、心率快等问题几乎每天都仍然伴随着我。
休整几天后,我克服高原反应带来的重重困难,迅速转化工作角色,主动融入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放射科。一到放射科,就与放射科国杰主任及多名医疗骨干进行多次沟通交流,详细了解放射科运行的设备及开展项目、人员梯队等情况,观察医疗流程,摸清了放射科实际情况,掌握新医院配置设备,逐步梳理科室发展的优势和制约发展的“瓶颈”,构思了自己一年援藏设想。
在正式进入放射科工作前有关领导已经给我们介绍了医院的情况以及我们援藏任务中的两件大事:搬迁新址和创建“三级甲等医院”。放射科设备都是大型仪器,搬我“使不上劲”,但搬迁前后还是有许多工作要做的,如搬迁前我结合实际梳理了放射科所有检查技术项目、报告模板,这主要是为医院PACS系统正式运行奠定基础的。搬迁后整理了放射科文明规范、放射防护制度、X线-CT-MRI检查流程及检查须知以及报告公示等材料。医院“创三甲”是医院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也可以说是我们这次援藏的使命和责任。我认真学习实施细则的基础上,着重对放射科制度查漏补缺,补充制订了《放射科网络故障、停电应急预案》、《放射科对比剂不良反应处理流程及应急预案》,制订《放射诊疗质量保证方案》等制度,并将这些制度不只流于书面文字,而是印证在每个工作细节里,强化放射防护意识,组织各种实操演练,提高放射科全体医护人员的应急知晓率和实践能力,同时参照上海市放射诊断质控标准开展了放射检查和诊断质量控制等。所以放射科从环境、制度、服务、技术、管理等各个方面工作得到评审专家的认可和好评,应该也有我的一份心血,而且这些的工作大部分都是在业务时间完成的,甚至在凌晨夜深人静之时还在苦思冥想。
在日常工作中,我如临深渊地对待每一项技术、每一次诊断、每一个报告,我深知组团式援藏医疗工作不单单是帮助解决一些技术上的难题,而是要把“把输血供氧”转向“造血制氧”,这或许是我们每一个援藏医生都会静下心仔细思考的问题,这才是作为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的重点,如何把技术留在日喀则、培养一批带不走的技术人才队伍才是长久之计。为此带起了“徒弟”,倾囊相授所学,“手把手教”,不时地把我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随时、不厌其烦地解答他们提出的疑难问题。如遇到好的或疑难病例,我还会叫上周围的医生一起看,与他们一起探讨,为他们讲解、答疑解惑,讲专业知识点、分析难点问题,使他们对此类诊断能有更准确的把握。将一些典型病例和病理证实的病例制作成课件供大家学习,这些都是我查过文献和认真思考过的,绝不流于形式,目的在于举一反三,印在脑海里,从而实现大家共同提高,我认为这种模式还是非常值得推广并希望能长期坚持下去的。我还适时开展了一些“用得上”的“新项目”、“新技术”,如DWI-ADC值临床应用、SWI、MRI动态增强技术等应用,满足临床需求,为临床提供更多、更准确的诊断信息,如今年轻医生都已经熟练地掌握了这些技术并积累了不少经验。我每月开展学术讲座,制定了一年的专题讲座计划表,传输先进的医学理念和专业知识,今年年初还开始安排年轻医生自己讲课,希望他们更快、更牢固地掌握专业知识。五月底我邀请了上海和区内多名著名专家举办“2018年西藏日喀则放射诊断学珠峰论坛”,共同传授、交流和探讨了本地常见多发病常见病的放射诊断学的新经验、新理念、新技术,加强了沪藏两地放射界的友谊。我也积极参加了西藏自治区放射学年会。
我利用“互联网+”,组织放射科医生参加在上海召开的中放全国学术大会“中放名医在线”远程病例解析活动,学习了不少先进的临床思维和经验。
在这一年中, 我指导、帮扶多位医生,合作撰写了多篇个例报告,2篇已正式发表,联合申请西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组团式医学援藏项目,同时积极鼓励科室年轻医生申报医院优秀青年医师,在选题、课题撰写上“手把手”指导帮助。
然而,所有的这一切,只是一个小小的开篇,路还很长,如何能更加坚实的走下去?如何才能够取得真正的实效?才是我需要深入思考的。最好的方法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里的“渔”对放射科而言就是正确的诊断思维模式,要让年轻医生学会怎样把“鱼”钓上来,养成正确的诊断思维方式对他们来说是有不可估计的影响,这往往比我多核一些片来得重要、来得深远。因此对形成完整的、扎实的诊断思维是非常重要的,依靠手把手教授是不够的。
刚开始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一点是,读片结合临床不够注意,一上来就问:“老师,这是什么病?”,这可是我们影像诊断的大忌,只有临床与影像结合起来才有很大收获的,所以我先从解决这个问题入手,也是我首先需要去攻克的一个“难关”。比如有一次读片时临床上怀疑肺脓肿的年轻患者的胸部CT检查,我发现病灶位置特殊,于是我与他们一起复习、分析临床资料,对比治疗前后胸片后逐步否定了肺脓肿的诊断,而怀疑先天发育畸形—肺隔离症,我联系同为援藏的临床医生,建议进行增强扫描,最后终于发现了病灶供血动脉起自于腹主动脉从而证实了诊断。通过这个病例,让他们进一步明白了放射诊断结合临床资料的重要性,放射诊断绝不能闭门造车,一定要仔细查阅临床资料,要多与临床医生沟通,了解临床医生检查的目的,放射科医生甚至要自己采集第一手临床资料。有一次磁共振检查,患者因“小腿肿胀”就诊,临床申请了下肢磁共振检查,由于有非常刺鼻的异臭味检查时技师没有要求去除衣物观察具体情况,当我阅读影像资料时高度怀疑淋巴水肿,我与他们一起与病人交谈,详细询问病程,并直接让病人解开衣物,一个典型的“象皮肿”腿就呈现在大家面前,这样又一次诊断迎刃而解。“临床离不开影像,同样影像也离不开临床,影像诊断一定要结合临床”,这种理念已深深地印刻在每个人的诊断思维中了。现在,读片前养成了先汇报患者临床信息,然后分析影像资料,最后提出质疑问题。
我对影像图像质量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尤其磁共振检查费用相关较高,磁共振检查相当内地来说数量较少情况下,所以检查更要细致,扫描序列更完整、更齐全。虽然就单个检查而言时间是慢的,但对整体效率和诊断准确率而言是有大幅度提升的。有一名儿童因髋部疼痛并且大腿屈曲无法伸直,临床怀疑关节炎行髋关节磁共振检查,我在分析图像时发现在图像边缘骚及的腰大肌明显肿胀,我让技师扩大扫描范围及相应检查序列,最终发现了远离髋关节的原发于腰大肌的病灶,不仅明确了诊断,还给临床提示了累及的范围。所以我要求除了了解每一个患者的病史外,在检查中要仔细观察每一幅图像,如有疑问可随时随地叫我,要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增加序列、扩大扫描范围等措施,争取一次性解决问题。
做一个有知识的学生是不难的,只要努力学习就够了;但要想做一个有思维的放射科医生却很难。放射科医师不仅需要努力学习,要精通影像的知识和技能,内容极其繁冗复杂,几乎要“全能”,涵盖了各种疾病,还要有临床、病理等多学科的知识,并能融会贯通,更需要不断实践和反省才能提高。平时工作中,他们遇到问题后,我开始不会直接给出答案,不局限于普通的灌输式传授,而是通过分析图像、引导分析,甚至让年轻医生遇到疑难疾病或少见疾病先自主解决,查阅文献,这种个人学习为主的方法能最大限度调动积极性,唤醒潜能,不断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对医生这个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而言,这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放射科医生的一生,永远在学习过程中,这也就是我锻炼他们思维能力的一种方式,即使将来遇到未见过的疑难病例也能通过各种手段寻求到答案。所以,“思维”,这两个词始终贯穿于我这一年的学习、工作与思考之中,并深深地感受到:这个过程可能看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一种良好的思维方式,快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对真正掌握知识大有裨益,从而掌握受用一生的思维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将放射科推上一个良性的持续性发展之路。
写到这里,不由得停了下来,纵有万分感慨,但毕竟我自己阅历还不够,不知如何说才精准诊断。但援藏一年来,我竭尽自己的力量,用自己的方式,传知识、授思维、融理念、促相长,而且在这个过程,同样也会推动着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人的进步,毕竟“一个人的努力是加法,一个团队的努力是乘法”,作为组团式医疗队的一位成员,我所做的每一点每一滴,如同一滴水,而这些点点滴滴中将与一批批队员们一起共同成就出一片湛蓝的海,坚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逐步为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放射科打造一支留下不走的团队。
最后,首先感谢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各位领导对我的信任和支持。记得米多院长在今年放射论坛中提及的一个小故事,去年9月底,老院区磁共振故障一时无法修复,而新院区磁共振虽然安装到位,但医院还未搬迁,操作间装修还未完工,而当时正好有一儿童急需磁共振检查,怎么办?“想别人所想,急别人所急。”这一直是放射科为全院临床科室提供影像诊断服务的美德。我提出大胆设想,经米多院长同意后,安排该患儿到新院区检查,通过检查终于明确了患儿病情,从而给临床治疗方案提供了重要的数据。
我衷心感谢上级领导和上海第九人民医院领导给了我这次机会,感谢母院放射科领导和同事们的支持、帮助,感谢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放射科国杰主任和同事们的信任、支持,也感谢家人在后方的承担!
不知不觉中,一年的时光将很快就过去了。暮然回首,我的援藏工作不曾有过什么壮举,也没有什么丰功伟绩。但我没有为了贪图更多只做表面文章,而是扎实细致、默默无闻地工作。一年中,有欢乐也有艰苦,可能也有鲜花和掌声,我努力了,我尽力了,成为一名称职的“师傅”,恰当地完成好相应的工作,但最终能得到他们发自内心的感谢,才真正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援藏的意义。
援藏将是我人生中非常难忘的一段经历,使我的生活更充实、更快乐。
日喀则之行,我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