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全民健康 助力全面小康——我省着力破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纪实

甘南卫生计生

  健康是人民幸福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新一轮医改实施以来,省委、省政府围绕群众关注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推出系列改革举措,夯实基层医疗卫生基础,推动全民医保扩面提标,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筑牢贫困患者保障“网底”,推行健康促进模式改革,努力让陇原群众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少生病,为甘肃决胜全面小康奠定了坚实的健康基石。

  本报记者 宜秀萍

  甘肃是经济欠发达省份,医疗卫生事业基础差、底子薄,基层医疗卫生事业更是欠账多、条件差。

  “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2009年,新一轮医改大幕拉开,提出了这一总体要求。

  多措并举强基层

  “十二五”以来,中央和省里共投入52.7亿元,建设了约8700个卫生计生基础建设项目。全省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等工作取得长足发展。2015年以来,又相继投入2.58亿元,重点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特别是深度贫困县重点专科、薄弱学科、急救网络建设等。

  在中央和省里的大力支持下,作为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龙头,全省各县级医院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2016年,古浪县人民医院获得625万元项目经费支持,医院又自筹建设资金386万元,建立了重症医学科、新生儿重症监护室2个重点专科,分别设置重症监护病床7张、新生儿重症监护病床10张,加强了儿科、妇产科、急诊科3个薄弱学科,相继购进高精尖设备173台(件)。短短一年时间,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明显提升,2017年以来,医院救治了急危重症患者300多人次,急诊科收治患者人次较上年同期增长134%。医院还通过开展远程会诊,解决了医疗技术水平有限的瓶颈,使得更多的患者不需要到大医院,就能得到及时有效治疗。

  作为古浪县的龙头医院,古浪县人民医院服务能力的提升推动了全县就医格局的改变,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在当地就医。

  张富贵今年61岁,家住古浪县,患肺心病多年,每次感冒一不小心就会引发旧疾,喘不上气来,需要住院治疗。前些年,因为信不过县医院,一犯病,张富贵就到武威市去住院。近两年,听周围的人说,古浪县人民医院引进了不少设备,也引进了不少人才,还可以通过网络,邀请省里医院的专家远程看病。县里的卫生计生干部也时时在宣传分级诊疗政策,告诉他这个病到县医院就能治疗。

  抱着试一试的态度,2016年冬天,张富贵又一次犯病时便选择了古浪县人民医院。

  “不住不知道,这次住了才发现,咱这县医院不比市里的差,住院环境、服务态度、大夫护士的水平都挺好的,我的病情很快就控制住了。”张富贵说。

  出院结账时,张富贵又多了一个惊喜,个人只需要支付1000多元,以往在市里看病,全部报销完,需要个人自付两三千元,加上自己及家人来回的车费、食宿费,每次得花四五千元。从此,张富贵成了古浪县人民医院的铁杆“粉丝”,不仅自己生病会选择县医院,还积极向家人朋友推荐。

  分级诊疗政策是近年来我省按照国家要求,在全省全面推行的一项医改举措,即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级别疾病的治疗,其目标是将大医院承担的一般门诊、康复和护理等基本医疗服务分流到基层医疗机构,最终形成“健康进家庭、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就医新格局。

  村卫生室是分级诊疗最基层的环节,是基层群众看病的第一站,负责第一时间准确告诉群众应该到哪里去看病,怎样看病最省钱,病情好转后到哪级医疗机构接受康复治疗。作为基层群众的健康守门人,村医的服务能力和水平至关重要。

  为了提高村医的服务能力,近年来,我省每年定向招收500名免费医学生毕业后定向安排到村卫生室工作,组织4500名乡村医生分批进修学习,开展专业技术人员轮训和专科层次免费医学教育,提高村医补助标准,解决养老难题,保持村医队伍稳定。同时,建成了连接1.8万个医疗卫生机构的甘肃省卫生信息专网,120急救网络覆盖所有农村人口。

  公共卫生是全民健康的基石。近年来,我省不断强化公共卫生供给,提高重点人群健康保障水平。加强重大疾病以及艾滋病、结核病、慢性病和职业病防控体系建设,健全突发急性传染病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大力实施母婴安全计划,构建覆盖城乡居民,涵盖孕前、孕期、新生儿各阶段的出生缺陷防治体系。加大儿童重点疾病防治力度,连续实施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

  近五年,是我省卫生计生事业改革力度持续加大、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群众获得感明显提升的五年。全省婴儿死亡率由2013年的6.48‰降低到2017年的4.47‰,人均预期寿命由72.23岁提高到73.4岁。全省个人卫生支出比重由2012年的37.73%首次降至30%以下,全省平均住院费、门诊费近4年连续保持全国最低。

  全民医保解民忧

  全民医保让群众看得起病,如今,这一目标已逐步成为现实。

  近年来,我省基本医保逐年扩面提标,城乡居民标准统一,以基本医保为主体、大病保险为补充、医疗救助为底线的三重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特别是健康扶贫工程面向全省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患病人群,通过“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签约服务管理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进一步筑牢了贫困人口医疗保障网底。

  2016年11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甘肃省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施意见》,明确整合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制度,建立城乡居民医保制度,逐步实现全省各统筹地区城乡居民医保统一覆盖范围、统一筹资政策、统一保障待遇、统一医保目录、统一定点管理、统一基金管理。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整合过渡,全省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建立并有序运行。2018年1月1日起,全省统一实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民医保体系进一步健全。全省城乡居民参保(合)率连续8年达到97%以上,财政人均补助标准由2012年的240元提高到2017年的450元,人均筹资额由280元提高到600元,看病就医保障水平逐步提高。

  因病致贫、返贫,通常是因重大疾病所致,为此,我省不断完善重大疾病保障机制,将重特大疾病报销病种由国家规定的23种扩大到50种,并建立了疾病应急救助制度。

  2013年,我省启动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工作,全省参保(合)的城乡居民住院费用按现行医保政策规定报销后,个人自付部分达到起付线5000元的纳入大病保险,以个人自付超过5000元的部分为补偿基数,报销比例分段递增。

  目前,我省已实现大病保险城乡居民全覆盖,并将无第三责任意外伤害、门诊慢特病纳入大病保险报销。大病保险实施5年来,全省共为60.63万名患者报销23.18亿元,人均报销3823元,将大病患者实际报销比例在基本医保基础上提高了13.2个百分点。

  2017年,我省进一步加大倾斜力度,明确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基本医保报销比例在2015年基础上提高10个百分点,大病保险报销起付线由5000元降至3000元;实行大病保险再报销政策,按现行规定报销后,对个人自付合规医疗费用超过3万元以上的部分,大病保险再次给予按比例分段递增报销,报销金额上不封顶;年累计个人自付合规医疗费用3000元以上部分由民政医疗救助兜底解决。此外,推行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服务等惠民政策,全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医负担明显减轻。据统计,2017年,我省累计对5.3万重大病患者开展集中救治,报销费用1.54亿元。

  渭源县五竹镇五竹村村民温凌云是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他因脑肿瘤住院,全部医疗费算下来高达3.47万元,这对本就贫困的家庭来说无异于天文数字。

  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兜底保障、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服务等惠民政策让温凌云的就医过程一路无忧,经过一系列的报销补偿之后,渭源县通过健康扶贫的政策,为温凌云个人自付的7600多元进行了全额兜底补偿。

  这么大的病,个人没有花一分钱,这对温凌云来说是做梦也想不到的事,他庆幸自己赶上了好政策,在重获健康的同时,也点燃了他们全家摆脱贫困的信心。

  优质资源下基层

  看得上病、看得起病,还要看得好病,这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也是我省深化医改的方向和目标。

  盖房子、买设备、进人员,这些工作只要有投入、有政策,短期内就能见到明显成效。近年来,中央和省财政的大力支持,让我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硬实力”迅速壮大,但医疗服务管理、技术、能力等这些“软实力”却难以在短期内明显提升,难以满足基层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

  “病人跟着专家走,而专家主要集中在大医院、大城市,这是基层病人舍近求远、不惜代价涌向大医院的根本原因。”省卫计委主任郭玉芬分析,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既是帮助基层快速提升服务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切实之举。

  2014年年底,伴随着分级诊疗政策的全面推行,我省出台医师多点执业规定、多点执业医师考核暂行规定、加强县级医院服务能力建设等系列文件,推动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建立起固定、有序、紧密的多点执业联系关系。

  随后,我省进一步调整医师注册管理办法,医师一区注册、全省有效,助理医师一县注册、全县有效,为优质资源下沉松绑加力。近几年来,我省每年累计有省、市、县9000名专家和高年资医师到县、乡两级开展多点执业;天津市及省内三级医院与63家贫困县医院签订了5年期“一对一”帮扶协议;每年抽调1361名医生到贫困县的县、乡医疗机构开展支农工作。

  2017年全面推开的医联体建设,进一步发挥了全省三级医疗机构优质医疗资源的作用,截至目前,全省37家三级公立医院全部开展医联体建设,共组成专科联盟1017个,技术联盟43个,针对医联体区域内疾病谱和群众就医需求,通过专科共建、临床带教、业务指导、教学查房、科研和项目协作等多种方式,有效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共享。

  甘肃省远程会诊网络经过10年的建设,目前已覆盖全省80%的乡镇、连接1492家基层医院,累计会诊3万余例。同时,省、市、县三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也初步建成,今年将启动建设一批区域性远程影像、心电、检验、病理等应用中心,以信息化弥补基层发展短板,使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有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健康扶贫工程在精准帮扶贫困患者的同时,也精准发力,帮助贫困地区提高整体医疗水平。今年,我省组织省级医疗机构对“两州一县”深度贫困县开展“组团式”整体帮扶,每个省级医疗机构分别支援1至2家深度贫困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帮助受援单位健全制度、改善管理、培养人才、提升技术水平,使受援县至少有一家医院达到二级医疗机构服务水平,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逐步达到标准化水平,快速提升受援地区常见病、多发病诊疗能力。

  部门联动促健康

  让群众不生病、少生病,可以从源头上减轻群众看病就医负担。基于这样的认识,近年来,我省多部门联合发力,探索践行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新理念。

  2015年,在这一理念指导下,甘肃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健康促进模式改革,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全民参与,创造健康的生存环境,倡导科学的生活方式,加强健康管理,从源头上减少患病人数,同时,在全国率先建立公共政策健康评估和健康资源整合优化等机制,借助多部门力量促进全民健康。目前,全省14个市州全部出台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文件,在公共政策中体现健康导向,定期监测空气、水、土壤等健康影响指标,减少致病因素发生。

  各地还发动群众开展刷写健康文化墙、举办健康沙龙、发放健康保健工具包“村级三件事”,提高群众健康素养,养成健康生活习惯,截至目前,全省已累计发放健康工具包430万个,培训344.9万余人次。此外,通过分层管理、合理分流、签约服务、主动干预等方法,完善基层健康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健康管理服务水平。

  今年,我省将进一步强化健康管理,做到精准到户、精准到人,形成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长效机制。特别是在贫困地区,进一步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组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到村到户开展健康管理服务,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提供有针对性、全方位、免费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切实解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有病看不了、看病就医难、健康管不好”的问题。

  渭源县在综合推进各项改革的过程中,创新落实健康扶贫各项政策。去年以来,全县抽调638名医务人员,对1695户精准扶贫户中患有重大疾病的群众进行面对面健康教育和指导,教会群众运用刮痧、艾灸等中医药治疗保健方法,进行自我治疗、自我保健。同时,采用“一病一墙”方式,制作常见病防治知识及民间单验方等健康文化墙2000多块,图文并茂,简单明了,群众抬眼就能看得到,记得住。

  在促进全民健康的同时,重大疾病省级直接结算、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开通12320便民热线、移动医疗服务及医院自助服务等,借助互联网及信息技术,让群众看病就医、寻医问药更加便捷,不出门、不跑路、不排队,动动手指、点点鼠标,个人便能轻松完成挂号、缴费、结算等业务。

  “建立起患者有序就医、医生规范行医两个新秩序,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也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根本之策。”郭玉芬表示。

(来源:甘肃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