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计生委就《国家基层高血压防范指南》《全国血液安全》《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7》等举行发布会

晋中卫生计生

2017年11月10日上午10:00,国家卫生计生委在西直门办公区(西城区北礼士路甲38号)1层新闻发布厅召开例行发布会,介绍《国家基层高血压防范指南》《全国血液安全》《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7》。

本次发布会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宣传司新闻处处长刘哲峰主持,参会嘉宾分别为: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周长强,国家卫生计生委基层卫生司副司长高光明,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人口司司长王谦,云南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许勇刚,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助理、阜外医院副院长蒋立新,天津市血液中心主任杨文玲和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输血科主任纪宏文。


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周长强

 

血液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高度重视血液安全工作,把保障血液安全作为保护人民健康、增强人民获得感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纳入健康中国建设统筹部署和推进。各级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将这项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目标和精神文明建设同规划、同落实、同促进,有效地推动血液安全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

近期,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16年全球血液安全与供应报告》显示,中国血液安全供应水平位居全球前列,体现在:一是无偿献血比率持续攀升,实现了全球罕见的近20年连续增长。我国无偿献血人次数和采血量位居全球首位;自愿无偿献血比率达到96.3%,超过高收入国家95%的平均水平。二是血液安全水平显著提升,全球仅有24%的国家开展了血液核酸检测,我国是其中之一。在血液检测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病毒初筛阳性率仅为0.17%,进入中高收入国家行列。三是临床合理用血明显改善,临床成分输血率达到99.6%,超过高收入国家97%的平均水平。血液报废率为5.95%,低于中高收入国家6.7%的平均水平。保障血液安全供应的中国经验、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为全球血液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我们坚持“开源、节流、保安全”的工作思路,以“提升依法治理水平、提升血液供应水平、提升血液安全水平、提升合理用血水平”的“四提升”为主线,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完善血液安全供应体系,持续提升依法治理水平

一是健全法制政策。全面深入贯彻《献血法》,各省区市均出台了《献血法》实施条例或实施办法;国家卫生计生委会同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规章规范等政策文件,确保血液安全供应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二是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国家卫生计生委会同中国红十字会、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建立无偿献血激励机制。中央文明委、全国爱卫会将无偿献血分别纳入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创建考核范畴。财政部、发展改革委持续加大对血站建设的资金投入。三是完善血站服务体系。各级政府合理配置血站资源,初步建成以血液中心、中心血站为主体,边远县级中心血库为补充,覆盖城乡、运行高效的血站服务体系。截至2016年底,全国共设置血液中心32个,中心血站321个,中心血库99个;固定采血点1262个,较2012年增长41.3%。四是建立预警保障机制。针对重大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建立国家、省两级血液应急保障机制。

二、全面落实无偿献血制度,持续提升血液供应水平

以满足保障需求为目标,不断提高千人口无偿献血率和采血量。一是完善无偿献血模式。推进团体无偿献血和街头流动无偿献血协调发展,推动无偿献血向企事业单位、高校、社区和农村延伸,鼓励各地由随机献血向预约献血转变。二是做好无偿献血服务。坚持以献血者为中心,完善采血网点布局,建立异地用血报销制度。健全血站信息公开制度和开放日制度,保障献血者及公众知情权,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增进社会信任。三是加强无偿献血宣传动员。创新宣传招募方式,大力开展“世界献血者日”、“红十字日”等纪念日主题宣传和献血者关爱活动,将无偿献血知识纳入学生健康教育范围,普及无偿献血知识,提高公民无偿献血意识。四是建立无偿献血激励机制。每2年开展一次全国无偿献血表彰活动,激发更多群众通过无偿献血传递爱心和社会正能量。2014-2015年度,全国有近30万名献血者荣获“无偿献血奉献奖”,较上届增长了近40%。

无偿献血是保障血液质量安全的重要举措,也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一项重要标志。近年来,广大人民群众踊跃参加无偿献血,据统计,2016年无偿献血人次达到1400万,采血总量达到2360万单位。2017年前3季度无偿献血人次数和采血量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5%和7%。

在无偿献血工作中,广大党员干部、青年学生、解放军官兵、医务人员率先垂范。据统计:2016年,公务员、高校学生、军人和医务人员每千人口献血率分别为69.2、78、55.8和52.5,远高于全国10.5/千人口的献血率。同时,越来越多的单位定期组织开展团体无偿献血,2016年全国团体无偿献血达到337万人次,较2012年增长69%。

无偿献血弘扬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精神,彰显了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新时代精神。借此机会,我们对广大无偿献血者表示衷心感谢和亲切慰问,对长期关心、支持无偿献血工作的社会各界朋友表示衷心感谢。正是因为有大家长期以来的关心、支持和参与,我国血液安全供应保障工作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三、改进血液质量控制系统,持续提升血液安全水平

坚持把质量作为血液安全供应的“生命线”。一是建立血液质量管理体系。完善血站技术规程、标准和规范,加强人员培训和考核,健全高危献血员屏蔽制度和冷链管理制度,定期开展内审和实验室间质评,血液报废率、血液质量相关不良事件保持在较低水平。二是全面落实血液核酸检测策略。2014年中央财政投入10亿元支持实现血站核酸检测全覆盖。通过实施核酸检测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的检测“窗口期”分别缩短了50%、82%和20%。三是开展血液安全技术核查。按照“放管服”“双随机一公开”的要求,每年对各地血液安全和血液保障情况进行随机抽查,及时向全国通报核查情况,督促各地加强血液质量安全管理。

四、健全临床用血管理制度,持续提升合理用血水平

不断加强和改进医疗服务水平,大力推行节约用血新技术,加强临床用血管理。一是完善临床用血管理机制。成立临床用血质量控制中心,健全临床用血培训、监督、管理和通报制度,指导医疗机构制定应急状态用血方案。逐步建立基于单病种质量管理的临床用血评价、考核量化制度,作为医疗评价的重要指标。二是普及科学合理输血策略。推广合理用血先进理念和经验,规范用血标准,严格用血指征。加强患者血液管理,术前及时纠正贫血。积极引导医疗机构开展创伤小、出血少、成熟可靠的微创手术,减少术中出血和用血需求。三是推广血液保护技术。指导医疗机构推广自体血回输技术,减少异体输血和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节约血液资源。2013年以来,自体血回输比率增长了30%。目前我国临床用血呈现出院患者人均用血量、手术台均用血量“双下降”的良好局面。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会议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推进健康中国战略为统领,以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为导向,针对血液安全工作中面临的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按照“科学发展、统筹协调、公平可及、安全有效”的原则,以“四提升”为主线,以抓落实为主旋律,采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的措施,构建并完善政府领导、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把血液安全工作向纵深推进,为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提供坚实的血液保障。

国家卫生计生委基层卫生司副司长高光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坚持预防为主,预防控制重大疾病。

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十分重视卫生与健康工作,2009年启动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由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免费为儿童、孕产妇、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慢性病患者等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服务惠及亿万群众。但受基层服务能力不足等影响,以高血压为代表的慢性病防治管理,依然是我国卫生健康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短板之一。

在这样的背景下,2017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基层卫生司在整体推进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基础上,以问题为导向,以高血压单病种为突破口,完善工作措施,提升基层医务人员服务能力,努力为高血压患者提供标准化、同质化的防治管理服务为目标,增强居民获得感和感受度,逐步引导实现高血压患者基层首诊。2017年4月以来,我司委托国家心血管病中心设立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层高血压管理办公室,成立了基层高血压管理专家委员会,并委托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制订了《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拟在基层推广使用。同时在贵州、云南两省开展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试点工作。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助理、阜外医院副院长蒋立新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是国家卫生计生委确立的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培训和教育的全国性领导机构和国家工作平台,坚持以基层为重点、预防为主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实行防治结合的心血管病防治策略,承担着协调和组织推进我国心血管病防治的重要工作。一方面紧跟国际先进技术和理念,引领国内心血管病防治工作,另一方面密切联系我国基层实际,服务广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心血管病领域发挥着顶天立地的作用。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地快速发展,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叠加,以高血压为代表的慢性病患病人数持续增加,成为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报告显示,高血压已成为影响全球死亡率的第二大危险因素。据估算,目前我国高血压患者人数超过2.7亿人,2013年由高血压带来的直接经济负担达2103亿元,占中国卫生总费用的6.61%,严重影响着居民身体健康,造成沉重疾病负担。实际上我国对高血压一直高度重视,2009年,我国启动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由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免费开展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服务,截至2016年底,管理人数达到9023万人。但总体来看,我国高血压防治管理工作还任重道远,基层服务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为尽快提高我国高血压防治管理能力和水平,受国家卫生计生委基层卫生司委托,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在2017年4月成立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层高血压管理办公室。目的是以问题为导向,以基层高血压规范化管理为突破口,深入推进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逐步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院高血压管理水平同质化。办公室主要负责组织开展《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的制订及培训、基层高血压管理的监测和评价、面向群众开展健康教育等相关工作。我们把这项工作作为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最核心的工作之一,积极组团队、做计划、建机制,希望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我们组建了近90名成员的专家委员会,不仅包括全国顶尖级心血管病专家,还包括流行病学、公共卫生专家,以及来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骨干医生和村医。团队及机制的建立,为确保各项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我们已经开展的各项工作。

一、制订《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

办公室组织专家委员会,在《中国高血压基层管理指南(2014年修订版)》的基础上,结合基层实际,制订了更加简单实用,集技术指导与管理评估于一体《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2017)》,将在基层推广使用。《指南》以基层“可实施、可追踪、可考评、可负担”为原则,与第三版《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基本保持一致。目前,《指南》已通过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公开发行,并可在国家基层高血压管理办公室官网及微信公众号平台上免费下载。

二、组织基层医生进行高血压规范培训及认证
我们针对《指南》制定了统一的培训内容和考核标准,设置了一系列线上、线下培训活动,包括“雄鹰计划”骨干培训班、“群雁计划”培训会、“云鹊计划”网络培训平台等多种形式的免费培训。我们将在2017年,首先完成贵州、云南两个试点省份的培训全覆盖,并逐渐向全国扩展。目前,已开展“雄鹰计划”两期,完成骨干培训人员100余名,在线培训平台覆盖全国31省份,已注册45171人,正在学习15477人,已经获得认证的接近1000余人。培训结果显示,高血压指南答题正确率由培训前的57%提高至培训后的82%。培训平台管理患者人数96000余人,发放患者教育资料超过7万余人次。

三、搭建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信息平台,建立基层高血压管理质量考评体系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将制订《中国基层高血压管理质量考评手册》,明确基层高血压规范化管理质量评价及考核标准,拟纳入全国年度统一考核评价体系。办公室开发了全国统一的高血压管理电子记录系统,为今后对基层高血压管理的考核由现场考核为主逐步转为日常上报数据监测为主创造了基本条件,将逐步建立起覆盖全国的高血压管理质量控制监测体系。

四、大力开展民众高血压宣教

办公室大力开展健康促进活动,利用网络、电视、报刊、手册、折页、板报、微信、短信等多种传播媒介,广泛开展城乡居民和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活动,营造科学健康知识传播环境,扩大高血压防治知识的宣传规模和效果;以健康教育为手段深化高血压患者综合管理内涵,持续推动教育和管理的融合,不断提高居民健康素养,实现高血压患者健康促进的目标。在这里我想特别呼吁一下,因为高血压的宣教知识在国内传播相对比较多,但是传播知识的正确性要引起大家的关注,所以我也特别希望媒体朋友们能够多宣传我们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制定的科学的宣教知识,这些材料在我们网站、微信端都是可免费下载的,而且是图文并茂的,请大家关注。

下一步,我们将在国家卫生计生委基层卫生司及其他相关司局的指导下,整合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优势资源,推动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综合医院高血压同质化管理,实现高血压整体治疗率、控制率的明显提升,推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落到实处,让老百姓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提高老百姓的获得感。

云南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许勇刚

 

云南省高度重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创新建立“工作统一领导”,“任务统一布置”,“考核统一安排”,“经费统一管理”的“四统一”县级统筹管理模式;创新建立组织管理、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卫生监督、健康教育、中医药等“六个专业包”分类管理机制;创新建立分级负责、分类考核的绩效考核机制和财务管理核算办法,项目工作得到整体提升。与项目启动之初的2009年相比,我省人均期望寿命由69.5岁提高到74.11岁,孕产妇死亡率由41.53/10万下降至23.26/10万,婴儿死亡率由13.10‰下降至8.23‰,传染病发病率连续多年控制在较低水平,管理高血压、糖尿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人数分别较2009年增加17倍、14倍和8倍;乡村医生通过项目实施获得的基本公共卫生平均月收入由2013年的683元提高至1702元。

但由于云南省山区面积大、人口散居、卫生信息化成熟度低等困难问题,我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存在一定的难度,影响了城乡居民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获得感。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我省因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2016年,全省死亡人数中42%的死于心脑血管疾病,挤占了70%的医疗费用负担,以高血压为主的慢性病成为影响云南省居民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云南省积极争取参与国家基层高血压管理试点工作,旨在通过规范基层高血压管理,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积极探索搭建高效的“医院-疾控-基层”慢性病管理模式。这项试点工作的开展,充分体现国家对我省的信任,也是推进健康云南的重要举措。

根据国家的统一部署,云南省确定在曲靖市、丽江市、以及姚安县、建水县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高血压管理试点,即严格按照《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规范基层慢性病管理;同时,在昆明市盘龙区、五华区、西山区、官渡区、呈贡区开展医院诊治、基层管理试点工作,即将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诊治的高血压患者信息及时转介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再由基层医务人员遵循网格化管理的原则,按照《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提高管理规范性和有效性。目前,已有69名基层骨干医生参与国家“雄鹰计划”培训,成为试点工作业务骨干。同时,完成首批试点地区系统软件安装。下一步,我们将不断完善试点工作措施,开展全员培训,及时总结试点经验,逐步扩大试点范围。

我们有信心,在国家卫生计生委基层司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的指导下,深入地推进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层高血压试点工作,使百姓能够有更多的获得感,为推进实施健康中国、健康云南战略作出应有的贡献!

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人口司司长王谦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委在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针对流动人口的卫生计生服务管理改革以及相关政策研究方面持续取得了进展和成效,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是持续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努力实现基本公共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提升流动人口卫生计生服务的获得感。有几个数据,2016年我国有91.1%的流动人口至少参加一种医疗保险。流动人口中有0-6岁子女的育龄妇女孕期建档率达到90%,产后42天内接受健康检查的比例达到83.8%。一系列调查表明,流动人口对于他们获得的服务总体是比较满意的,有些比户籍人口获得的服务满意度还要高。
二是持续推进有关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改革,特别是取消了流动人口纸质的婚育证明,更加方便他们外出流动。进一步推动流动人口卫生计生信息共享,促进了流动人口卫生计生服务方便可及。

三是持续推进流动人口的统计监测和相关研究,我们每年都要开展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并形成《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

四是在全国22个城市开展了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示范试点,主要目的是提高流动人口家庭发展能力,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
五是加强农民工卫生计生服务工作,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关爱工作。
以上是我要介绍的主要工作情况。 

《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7》是我们出版的第八本报告。从2009年开始,原国家人口计生委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利用调查数据进行中国人口的迁移流动以及城镇化方面政策研究。我们的报告一直受到政府相关部门、研究机构以及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

今年的报告分五个专题:第一个专题是关于人口流动的新趋势,主要介绍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主导人口变动的因素已经开始发生变化。从1990年以来我们国家的人口迁移流动在人口变动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并且我们着重分析了过去六年来人口迁移流动的特点,特别是跨省人口流动的特点。第二个专题是人口迁移流动和城镇化,主要对人口流动与劳动力市场发展的关系、流动人口的家庭化以及对消费的影响、城市群的人口流动与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第三个专题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对2016年以来流动人口卫生计生相关的调查、重点人群对卫生计生服务的利用,以及建立流动人口公共卫生计生服务均等化的机制和改革路径都作了分析。第四个专题是边境地区的人口流动情况,主要分析边境城市特别是广西边境地区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影响因素和他们获得健康服务的情况。第五个专题是关于留守人口的内容,我们在流出地对留守儿童的相关情况进行了调查。

关于《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7》的主要观点就介绍这些,我们有相关的介绍材料和书已经发给大家,在这里就不再详细说明了。今后的工作,我们将按照党的十九大精神新要求,继续做好有关流动人口的工作,按照健康中国战略的要求,让流动人口能够充分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来源:健康中国





相关话题

你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