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中国血液安全供应水平位居全球前列
最新发布
在日前召开的国家卫生计生委例行发布会上,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周长强介绍,世界卫生组织近期发布的《2016年全球血液安全与供应报告》显示,中国血液安全供应水平位居全球前列。
周长强介绍,这主要体现在:一是无偿献血比率持续攀升,实现了全球罕见的近20年连续增长。我国无偿献血人次数和采血量位居全球首位;自愿无偿献血比率达到96.3%,超过高收入国家95%的平均水平。二是血液安全水平显著提升,全球仅有24%的国家开展了血液核酸检测,我国是其中之一。在血液检测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病毒初筛阳性率仅为0.17%,进入中高收入国家行列。三是临床合理用血明显改善,临床成分输血率达到99.6%,超过高收入国家97%的平均水平。血液报废率为5.95%,低于中高收入国家6.7%的平均水平。
周长强介绍,国家卫生计生委坚持“开源、节流、保安全”的工作思路,以“提升依法治理水平、提升血液供应水平、提升血液安全水平、提升合理用血水平”的“四提升”为主线,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完善血液安全供应体系,
持续提升依法治理水平
一是健全法制政策。全面深入贯彻《献血法》,各省区市均出台了《献血法》实施条例或实施办法;国家卫生计生委会同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规章规范等政策文件,确保血液安全供应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二是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国家卫生计生委会同中国红十字会、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建立无偿献血激励机制。中央文明委、全国爱卫会将无偿献血分别纳入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创建考核范畴。财政部、发展改革委持续加大对血站建设的资金投入。三是完善血站服务体系。各级政府合理配置血站资源,初步建成以血液中心、中心血站为主体,边远县级中心血库为补充,覆盖城乡、运行高效的血站服务体系。截至2016年底,全国共设置血液中心32个,中心血站321个,中心血库99个;固定采血点1262个,较2012年增长41.3%。四是建立预警保障机制。针对重大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建立国家、省两级血液应急保障机制。
二、全面落实无偿献血制度,
持续提升血液供应水平
以满足保障需求为目标,不断提高千人口无偿献血率和采血量。一是完善无偿献血模式。推进团体无偿献血和街头流动无偿献血协调发展,推动无偿献血向企事业单位、高校、社区和农村延伸,鼓励各地由随机献血向预约献血转变。二是做好无偿献血服务。坚持以献血者为中心,完善采血网点布局,建立异地用血报销制度。健全血站信息公开制度和开放日制度,保障献血者及公众知情权,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增进社会信任。三是加强无偿献血宣传动员。创新宣传招募方式,大力开展“世界献血者日”、“红十字日”等纪念日主题宣传和献血者关爱活动,将无偿献血知识纳入学生健康教育范围,普及无偿献血知识,提高公民无偿献血意识。四是建立无偿献血激励机制。每2年开展一次全国无偿献血表彰活动,激发更多群众通过无偿献血传递爱心和社会正能量。2014-2015年度,全国有近30万名献血者荣获“无偿献血奉献奖”,较上届增长了近40%。
三、改进血液质量控制系统,
持续提升血液安全水平
坚持把质量作为血液安全供应的“生命线”。一是建立血液质量管理体系。完善血站技术规程、标准和规范,加强人员培训和考核,健全高危献血员屏蔽制度和冷链管理制度,定期开展内审和实验室间质评,血液报废率、血液质量相关不良事件保持在较低水平。二是全面落实血液核酸检测策略。2014年中央财政投入10亿元支持实现血站核酸检测全覆盖。通过实施核酸检测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的检测“窗口期”分别缩短了50%、82%和20%。三是开展血液安全技术核查。按照“放管服”“双随机一公开”的要求,每年对各地血液安全和血液保障情况进行随机抽查,及时向全国通报核查情况,督促各地加强血液质量安全管理。
四、健全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持续提升合理用血水平
不断加强和改进医疗服务水平,大力推行节约用血新技术,加强临床用血管理。一是完善临床用血管理机制。成立临床用血质量控制中心,健全临床用血培训、监督、管理和通报制度,指导医疗机构制定应急状态用血方案。逐步建立基于单病种质量管理的临床用血评价、考核量化制度,作为医疗评价的重要指标。二是普及科学合理输血策略。推广合理用血先进理念和经验,规范用血标准,严格用血指征。加强患者血液管理,术前及时纠正贫血。积极引导医疗机构开展创伤小、出血少、成熟可靠的微创手术,减少术中出血和用血需求。三是推广血液保护技术。指导医疗机构推广自体血回输技术,减少异体输血和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节约血液资源。2013年以来,自体血回输比率增长了30%。目前我国临床用血呈现出院患者人均用血量、手术台均用血量“双下降”的良好局面。
来源:健康中国、洛阳市中心血站
长按二维码,
关注“洛阳卫生计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