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报|中国推进“师徒传承”让中医药事业后继有人
“这个病人是鼻衄,一咳嗽鼻子就出血,多少年都不好。这样的病,中医领域认为是肺热所致,所以用清肺热疗法,相当于釜底抽薪。”在长春市中医院诊疗室,老中医赵继福一边为病人看病,一边向身旁的“弟子”传授经验。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2016年,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牵头成立“赵继福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培训班”,探索中医师传新路。学员均来自吉林省内各级中医医疗机构,第一批16名学员在学习一年后于近日结业,第二批学员已经开始跟师。
在长春市中医院老年病科,主任医师彭静师为最后一名病人诊疗完毕后,匆匆赶到赵继福老师的研讨课堂。作为培训班的第二批学员,彭静师十分珍惜这次学习的机会。“我从医20年,当科主任带队伍7年,但是工作中依然有很多困惑,中医药事业的奥秘非常多,我迫切需要补上师承这一课。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让更多患者受益。”彭静师说。
师徒传承让这些中医药事业从业者收益良多,这也是赵继福一直坚持的观点。“我毕业于大学科班。中医传统的师徒传承模式,极大丰富了中医理论及临床知识。”赵继福说。
赵继福告诉记者,他出生于中医世家,至今已行医40年。由于自小生长在长白山地区,赵继福经常跟祖辈上山采药,对长白山脉的药材种类和分布非常熟悉。在长白山地区行医期间,赵继福一边实践一边跟随自己的父亲学习,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如今63岁的他已成为国家级中医药专家。
赵继福认为,如今中医院校毕业的大学生数量比以前多了不少,但是真正干中医这一行的并不多。中医想发展,必须加强传承。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技术专长是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的结晶,是极其宝贵的财富。
近年来,中国投入专项经费,在全国建立了1000多个中医传承工作室,各省份也推出了相应的中医传承发展规划。
“读经典、跟名师、做临床,把老专家的学术经验通过徒弟学习的方式继承下来,是培养中医人才、传承名医学术精要的重要途径。”赵继福说。
中医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表示,传承是几千年来中医药发展的基本形式,师徒相授、薪火相传,延续了学术的生命,“重视传承工作就抓住了根本,事业越是发展,我们越要坚守学术底线。”张伯礼说。
国务院印发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提出,到2020年,实现人人基本享有中医药服务,中医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之一。
如今的中医,已不仅仅是中国百姓看病的选择,韩国、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也开始流行中医治疗。
为了承接培训班,赵继福拒绝了其他医院的高薪挽留,一心扑在学生上。由于“名声在外”,很多病患专门从外地赶来求医。每次接诊,赵继福都坚持把当天挂上号的病人看完,最多时一天看了近100个号。
如何能让老中医的经验得到更广泛的传承?经过近一年的努力,赵继福和学生们把日常工作经验、医疗案例研讨、脉诊记录等进行了文字整理,并将其印刷出版。
“每天干的最多的事是说话。对病人讲、对学生讲,我得把我知道的、想到的、需要注意的都告诉他们。治病救人、传道授业,说得再多我也不累,只是希望能在我有生之年把所学所用传下去,让中医越走越远。”赵继福说。
来源:新华社 记者赵丹丹
长按左侧二维码识别,关注吉林卫生计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