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华:我是医院的孩子 ▎简医故事
我
出生·成长·生活·工作在这里
对于我来说
这里是家的所在
我见证了她几十年的风风雨雨
从几幢平房到现在的高楼大厦
员工从一百多到两千多
从艰难的改革开放到现在的辉煌
以前的简医/门诊部和住院部还是分开的,门诊部是一幢木质三层小楼,原址是现在的简阳市卫生学校。住院部和宿舍则盘踞在偌大的棋盘山中。仅有2幢2层的住院楼,2幢住房和一幢只有3个房间的洗衣房,还有一间很神秘地杵立在半山腰的停尸间。其余空地全部种的果树,有苹果、柠檬、枇杷、桑椹等等,感觉每个季节都有水果吃,还有那山上的野果是吃不尽的。在半山上有一条青石板小路在绿草丛中七弯八拐的一直铺到山脚下,青石板两边都被果树包围。
春、夏、秋、冬,医院的前山后山对我们来说都有无限的诱惑,特别是夏天,漫山遍野自顾自地开着许多的野花,开得热火朝天,那是我们的天堂,让我们常常留连往返。特别是放暑假,上午做作业,中午去捉那叫得烦人的蝉,再抓个屎壳郎能很愉快地玩一下午,有时什么都没捉到就会去半山上那幢神秘的小房子(停尸间)探秘,我是不敢去的,只会心跳加速远远的观望,看着小朋友们爬在门缝边偷窥,一会过来有些给我说里面有,有些又说没有,就打赌说再去看看,但到最后都没人再敢去了,估计都吓得不轻啊。
每家都有2到3个小孩/到了傍晚是最热闹的时候,几乎每家的大人、小孩都端着碗在后山吃晚饭,吃完饭的碗就放在山边,大人们则三五成群地摆龙门阵,交流昨天你转给我的病人情况如何,今天老林收了一个疑难病人会是个什么病;而孩子们放开手脚各显神通,有些上山捉萤火虫,有些捉蛐蛐,还有些打泥巴仗,女孩在山上,男孩在山下,最后都打成了混打,满山都是小孩,滚着一团,笑成一团。天黑了才回家,有些记得拿碗,有些要第二天吃饭的时候才想起碗还在后山。
有时候我一个人上山,静静地躺在草丛里,仰望天空,看着白云在天上千变万化,闻着花草的清香,倾听鸟儿唱歌,感受这美丽的大自然带给我的一份寂静,直到听到妈妈叫我吃饭的声音,才满足地回到家里。这些童年往事在那个物质馈乏的年代给了我们无以伦比的快乐!
如果门前有果树
那就是你家的
但果实成熟时
每家都会分一点
我记得我家门前有一棵苹果树,在苹果成熟的季节里,父亲会帮助我们爬上树,让我们体会丰收的快乐,摘下的苹果让我们每家每户去送,让我们体会分享的快乐!这种分果实的做法不知是谁家兴起的,但一直沿用。
让我最受感动的一次是:由于从小生病,父亲给我做治疗,他下乡我也必须跟着去,那个年代叫巡回医疗,有点像现在的医疗联合体,都是下乡镇开展巡回医疗服务,为乡镇卫生院提供医疗技术等方面的帮助。那时候交通很不方便,一下乡就是一两个月,有一次回家的时候天已经黑了,看见我家灯亮,好多小朋友都跑过来叫着“回来了……回来了……”这时见隔壁的万家婆婆迈着小脚风风火火地跑过来叫到,快来快来!到我家去!我跟着到她家门前的橙子树下,她把我抱上树,叫我摘,说是专门为我留着的,再不回来就熟掉了。
楼上/周叔叔家有三个小孩,两个哥哥一个妹妹,有一天周叔叔出差,周阿姨临时出诊,当晚回不来,大哥说今天的晚饭我们自己做,叫了几个小朋友帮忙,大家忙得不亦乐乎,一起用面粉做了许多自已喜欢的造型,女孩们做的都是阿狗阿猫,男孩子们做的都是飞机、大炮、坦克之类的。大哥穿个围裙,手拿锅铲,像个小大人一样指挥着小朋友们做事,最后放在油锅里炸,把隔壁的几家小孩也叫过去吃,结果半夜全部拉肚子,害得我们这一幢楼的叔叔阿姨一晚上都在为我们忙碌着,打针、输液、观察,觉都没睡成,等周阿姨回家孩子们都好得差不多了,那些场面好温馨。
还有当时觉得特别奇怪的一件事,几乎每家孩子生病了都不是自己的父母给看病,比如我们家就和隔壁的朱叔叔家自然结成对子,他们家的小孩生病是我父亲看,我们生病就找朱叔叔看,后来养成了习惯,有点小病自己去找朱叔叔要药吃,那时的大人们好像工作比子女重要,孩子们完全处于放任状态,我记得我上小学第一天都是自己去的,一路小跑跟着大一点的哥哥姐姐上学和放学,生怕他们把我丢掉了,什么洗衣、做饭、洗碗很小就会了。这样的生活环境,这样的教育,让我们养成了善良、独立、坚强的性格,受益终身。
现在想起来,那时的父辈们给我们留下了的是人性之美和人情之美,浸润在这样的美与爱中,我们也在不自觉中传承起来这种淳善的人性和医院如家的亲情。这是一个美好的开始,无疑,从小生活在这样一个大家庭里的我们是幸福的。
上新 | 最伤胃的10种习惯
上新 | 床头放一杯“救命水”
上新 | 一到冬天手脚冰凉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