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头孢=双硫仑样反应
双硫仑样反应
1948年哥本哈根的Jacobsen等人发现,作为橡胶的硫化催化剂双硫仑被人体微量吸收后,
能引起面部潮红、头痛、腹痛、出汗、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尤其是在饮酒后症状会更加明
显。因而双硫仑常用作戒酒药物,人们把在接触双硫仑后饮酒出现的症状称为双硫仑样反应。
那么双硫仑样反应的机理又是怎样的呢?要了解双硫仑样反应,首先需要了解的就是,酒精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
酒精也就是乙醇进入人体内后,先在肝脏内经乙醇脱氢酶作用转化为具有毒性作用的乙醛,乙醛再经乙醛脱氢酶作用转化为乙酸,乙酸进入枸橼酸循环,最后转变为水和二氧化碳排出。而双硫仑可以抑制乙醛脱氢酶的活性,致使机体内的乙醛无法转化为乙酸而引起乙醛蓄积,所引发的一系列中毒反应,称戒酒硫样反应,也就是所谓的双硫仑反应。
目前临床上许多药物,其化学结构或作用机理与双硫仑相似,用药前后饮酒就会出现类似的症状,甚至可能引起急性肝损、惊厥、死亡等。其中尤以头孢类抗生素最为多见,因某些头孢类抗生素含有“甲硫四氮唑侧链”,可以抑制肝脏乙醛脱氢酶的活性,导致乙醛聚集而引起双硫仑反应。而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磺啶、头孢唑肟、头孢克肟,因不含有甲硫四氮唑基团,在应用期间饮酒不会引起双硫仑样反应。另外硝基咪唑类药物以及其他抗菌药物如氧头孢烯、头霉素、呋喃唑酮、氯霉素、酮康唑、灰黄霉素等也可引起双硫仑样反应。
在生活中含有乙醇的除了各种酒制品外,漱口水、酸梅汤、蛋黄派、酒心巧克力、腐乳等也含有乙醇。而临床用药上,也有很多药物的成分含有酒精,需要引起重视。大致分为两大类:
一是在药品说明书描述中表明药物成分含有酒精的:
肾上腺皮质激素:氢化可的松注射液、醋酸氢化可的松注射液(醇型)、泼尼松龙注射液(醇型)等;
抗菌药物:盐酸阿奇霉素注射液、阿奇霉素氯化钠注射液、氯霉素注射液等;
神经系统用药:地西泮注射液、尼麦角林注射液、盐酸吡硫醇注射液等;
心血管系统用药:硝酸甘油注射液、尼莫地平注射液、去乙酰毛花苷注射液、洋地黄毒苷注射液、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等;
呼吸系统用药:盐酸溴己新注射液、盐酸溴己新葡萄糖注射液、细辛脑注射液、穿琥宁注射液等;
抗肿瘤药:依托泊苷注射液、紫杉醇注射液、多西他赛注射液等;
口服液:丹红化瘀口服液、左卡尼汀注射液、环孢素A口服溶液等。
二是药剂学制备工艺要求加用酒精以增加药物的溶解度和稳定性的:
酊剂:藿香正气水、十滴水、正骨水、骨痛灵酊、姜酊。祛伤消肿酊、烧伤灵酊、碘酊、
远志酊、颠茄酊、樟脑水合氯醛酊等;
其他:地高辛酏剂等。
双硫仑样反应不可忽视,由于个体差异存在,每个人酒精消除时间不同,但是饮酒时间与用药时间间隔越长,双硫仑反应的发生率越低,一般要求至少间隔5天。一旦发生双硫仑反应,应立即停药和停用含乙醇制品,轻者可自行缓解,较重者需积极采取相应措施。最重要的一点:饮酒期间慎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