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共识》助力中国心律失常诊疗

毕节市医药交流平台


▲(本版文章由通讯员周仁平转自生命时报)


《双共识》助力中国心律失常诊疗

心脏规律跳动,才能保证血液循环健康平稳。心脏不规律跳动可能是心律失常,出现房颤心律失常。几乎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出现心律失常,它与年龄、压力等因素有关,有的也与遗传有关。心律失常轻则降低生活治疗,重则威胁生命,甚至引起猝死。如何及早发现,如何找到多靶点、安全性好的治疗药物一直是世界心律失常诊疗的难题所在。近日,“第六届心脑血管病国际学术研讨会暨《J 波综合征国际专家共识》专家团学术报告会暨《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专家共识》发布会”在全国30 个省会直辖市现场隆重召开,与会规模超过1 万人,加上视频会的30 余场次,国内心血管领域2 万人将从中受益。该次会议正是围绕着这两大难点展开的,通过两个《共识》提升了我国心律失常的诊疗新水平、新能力。


心律失常,诊疗遇难关

心律失常分为“恶性”和“良性”,北京医院心内科主任杨杰孚教授介绍,约80%~90% 心律失常是“良性”的,没有太大危害,但少数“恶性”的心律失常可能引起猝死,对这些高危人群应当进行干预治疗。药物是心律失常治疗的基础,目前西药治疗心律失常遭遇瓶颈,地高辛等老药在治疗心律失常的同时,可能出现致心律失常的副作用,而效果好、副作用小的新药还未出现。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心律失常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郭继鸿教授说:“心律失常是由于心脏电活动异常所致,这种异常发生和变化快,因此难以治疗。目前,起搏器、射频消融等治疗方法虽然也能治疗心律失常,但都是在药物治疗不好的基础上才使用。地高辛等西药服用后均匀在心房心室分布,治疗心律失常引起的房颤时缺乏选择性,影响心室电活动,存在导致心律失常的风险。”

世界著名心脏病及电生理学家,美国Main Line Health 心脏中心基础研究主任严干新教授也指出:“目前,治疗心律失常的西药治疗剂量和毒性剂量接近,且副作用较大,应谨慎使用。在治疗房颤时,西药缺乏选择性,可能让心房心室的心肌收缩都减弱,反而引起心律失常。”他还强调,目前世界著名实验室对相关药物的心脏毒性实验中,都十分重视安全性。

J 波综合征国际专家共识》,有史以来在中国第一次制定的国际共识,2015年4月21-23 日,来自世界各地的19 位遗传性心律失常专家齐聚上海。经过3 天的紧张讨论,形成了《J 波综合征国际专家共识》草稿。很快,我们将会看到该共识的发布版本。作为有史以来在中国第一次制定的国际共识,核心目的就是解决遗传性心律失常临床危险评价问题,也就是在诊断出来后通过这个方法来判断是否有猝死的风险。根据这个风险警示,来指导医师应该如何给予患者正确的治疗方案。


心律失常防治,稳心颗粒在世界舞台展风采

世界著名心脏电生理专家、美国Charles Antzelevitch 教授一直强调“药物治疗是心律失常防治的首选方式”。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主任杨新春教授介绍说:“目前治疗心律失常的老牌西药临床限制越来越多。”而经历多年的临床研究发现,鉴于稳心颗粒多靶点、广泛治疗心律失常、安全性高,还兼具有改善心脏功能、镇静安神等多重优势越来越明显,受到国内外医学专家的广泛认可。稳心颗粒开创了中药治疗心律失常的历史。中医里并没有心律失常这一疾病。上世纪80 年代初,在抗心律失常西药毒副作用被广泛确认的大背景下,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以周玉萍教授为核心的几位中医专家启动了对稳心颗粒的研究。他们考虑到中医的“心悸,怔忡”常为现代医学的早搏或其他快速性心律失常,根据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借鉴古方“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治之旨,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反复筛选,最终确定由党参、黄精、三七、琥珀、甘松五味中药组成的治疗心律失常的现代名方稳心颗粒

多年来,规范、系统的现代研究不断证实着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疗效和安全性。1987 年,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被列为中国中医科学院课题,1991 年列为“八五”中医药国家科技攻关课题,主治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的心律失常等。19956 月获得卫生部颁发的新药证书,1996 年通过了“八五”攻关课题的成果验收。稳心颗粒1996 年正式上市后,其抗

心律失常作用机制的研究逐步深入。在基础实验发面,最初稳心颗粒进行了心律失常预防的实验,分别对乌头碱、氯化钡、肾上腺素引发的心律失常有明显的预防作用,给药后心律失常出现的时间推迟,心律失常持续的时间明显缩短。此后,作用机制的研究水平又提高到单细胞的分子水平,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观察对离子通道的作用。结果显示,稳心颗粒对心肌细胞膜的钠、钾、钙离子通道均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的抑制作用,属于一种广谱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兼有Ⅰ、Ⅲ、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

在中国,稳心颗粒最早引入离子通道机制,阐释了什么是离子通道,什么是离子通道疾病,心律失常与离子通道之间的关系。2010 年,再次向国内通道引入了与猝死关系密切的J 波综合征。2012 年,“稳心颗粒循征临床试验”研究结果在人民大会堂发布,标志国内有史以来最规范的循证研究完美落幕。

2005 年来的10 年间,国际上对稳心颗粒进行了深入的高水平的研究,尤其是近年来国际上3 项研究进展,极大推动了心律失常领域的发展。受益于国外基础研究技术及设备的先进性,以及参与的科研人员都是国际公认的权威学者,使得稳心颗粒在短短的10 年间就取得了三项惊人成果。

第一项是严干新教授主持的犬心室楔状肌模型上稳心颗粒的研究,证实稳心颗粒有明显的抑制晚钠电流作用,能减少早后除极,迟后除极及T 波电交替的发生,进而有预防和减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钠通道以前仅有快钠电流。

第二项研究的主要负责人Charles Antzelevitch 教授是心脏电生理领域基础研究世界排名第一位的专家,他证实稳心颗粒的浸出液能明显产生心肌复极后不应期,而且该作用具有心房选择性。进一步研究证实,稳心颗粒有明显预防和终止房颤的作用。

第三项是Antzelevitch 教授发表在2013 7 发表在《心律》杂志的一项研究,证实稳心颗粒不论单独应用还是联合奎尼丁,对Brugada综合征均具有治疗作用。

以上三项研究都是拓宽了稳心颗粒机制范围,突破了早搏的应用范围。现在稳心颗粒可以防治房颤,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有治疗作用,对遗传性心律失常Brs 同样有效。

2010~2012 年,一项由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牵头,全国60 家三级医疗机构共同参与的随机、双盲、多中心循证医学对照研究表明,稳心颗粒对房性早搏、室性早搏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3.6% 83% ,同时能改善心悸、胸闷、失眠、乏力等临床症状,同时没有致心律失常的副作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与安慰剂对比无统计学意义。


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专家共识》

稳心颗粒三十年研究高度总结

步长制药董事长、共铸中国心基金发起人赵涛先生曾表示,儒商将成为中国梦的推动者,现代意义上的儒商,首先是要秉持诚信,为社会创造价值。发展中华医药,造福群众正是儒商的表现。步长制药正是靠着正确的理念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不断推动中药研究走向世界。稳心颗粒三十多年临床医师及中外学者的研究与应用就是一项中西医结合的成果,是中外学者智慧、辛勤付出及共同努力的结晶。研究表明,稳心颗粒具备抗心律失常的多种机制,也提示中医、中药在抗心律失常治疗领域有着潜力和应用前景,安全性也较高。

为了更好规范稳心颗粒的临床应用及深入研究,中国心律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相关专家,经过广泛的文献查阅,深入的学术研讨,撰写了《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专家共识》。国内外一百余位电生理与临床专家对该共识寄予了厚望。

杨杰孚教授表示,一直以来,机制不明确是阻碍中药发展和走出国门的重大问题,国外电生理专家的研究证实了稳心颗粒的机制,是中药发展的优秀实例。严干新教授也表示,中药发展不仅要在国内,也应在国外的著名实验室开展研究。郭继鸿教授认为,中药在机制研究、临床使用和研究团队的选择上都应有所发展,稳心颗粒是重要走向科学的代表,不仅单用可治疗心律失常,还可降低联用的相关西药用量,减小副作用。多位专家表示,稳心颗粒目前的临床应用范围、以及作用机制的探讨仅仅迈出了第一步,其更多的作用机制、适应证、剂量、剂型便捷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据悉,步长制药上市销售的还有一个专门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现代专利中药参仙升脉口服液。该药由北京中医药大学研发,历经整体动物、器官、细胞、分子4 个不同层次的研究,能够显著改善窦房结功能,缩短传导时间;临床应用对窦性心动过缓和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总有效率分别高达94.25%和91.80%,显著提高平均心率12 /分钟,有效改善头晕、黑矇、乏力等临床症状,是未达到起搏器治疗标准或不愿安装起搏器的缓慢性心律失常首选治疗药物。目前临床应用以及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需要我们继承并发扬光大。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中

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时表示:“愿与世卫组织继续加强双方合作,促进中西医结合及中医药在海外发展,推动更多中国生产的医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利用好当今科技手段切实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对促进我国中药现代化、走向国际化具有重大的意义。


▲(本版文章由通讯员周仁平转自生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