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毕业典礼演讲第一位中国人何江博士入选世界顶级智库阿斯彭研究院,思想节聚焦健康学者

医药研发社交平台

【编者按】作为中国健康学者新生代,哈佛毕业后,何江博士前往麻省理工学院从事生物工程方向的博士后研究,利用2D或3D打印肝脏细胞技术,进行药物筛选、疾病模拟以及癌症早期的灵敏检测。


何江入选世界顶级智库阿斯彭研究院,思想节聚焦健康学者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6月23日,何江入选世界顶级智库阿斯彭研究院(Aspen Institute),阿斯彭思想节聚焦健康学者。阿斯彭思想节被誉为美国的达沃斯论坛,往年比尔盖茨,比尔克林顿,希拉里克林顿,乔拜登等大咖都做过演讲嘉宾,这次阿斯彭研究院从全世界范围内遴选了数百位医疗健康领域内最具潜力的学者参与会议,何江作为唯一一位中国人入选。


阿斯彭研究院于一九五零年成立,总部设于美国华盛顿,致力于提高领导力,以宣扬领导和良好公共政策为宗旨。它是美国当代最著名的学术思想机构之一。2006年由该研究所主办的通信与社会论坛(FOCAS)汇集了美国学术界、商界以及政界精英,他们对当前的新媒体与数字浪潮作了全方位多学科视角的透析,并从国家战略高度审视美国通信与外交政策,还有对数字时代的政治方向做出预言,以及对全球文明未来的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阿斯彭研究院通过编写自己的教材,对世界范围内的人文和不同的文化传统进行研究和交流。阿斯彭研究院提前几十年实行现代观念。它把世界上有名的44部古典思想著作通过摘要编写成教材,用于它举办的讨论会。这些著作的范围非常广泛,收集了柏拉图、孟德斯鸠、马基雅维利、洛克、孔子、孟子、荀子、马克思、罗斯福、毛泽东等的各种文章,对了解不同的文化传统非常有益。

“何江在哈佛大学的毕业典礼上一亮相,立即就在中国红了。作为哈佛2016届毕业生的代表,他在致辞中讲述了自己童年时被蜘蛛咬伤的故事。然后,有人发现,他是中国科技大学的毕业生;再然后,才有人注意到,他的导师、哈佛大学物理和化学系双聘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庄小威出身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不仅在哈佛,在科技、教育、商业或其他领域,还有很多“牛人”出身于中国科大,却不一定为人所知。这所大学可称得上是一所低调的“牛校”。不论是它的红色基因,它身处合肥,缺乏区域优势,还是它拒绝盲目扩建、扩招,保持“小而精”,都不能解释这所“牛校”保持低调的原因。实际上,它所做的,无非是坚守大学的本意——给学生一张安静的书桌。这一点,也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作为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的大学”的坚实基础。”

相关资讯

何江:哈佛毕业典礼演讲台上的中国面孔

作者:刘爱华 来源:中国科学报


何江

■刘爱华

“当我能够为将这些知识传递到我的村庄贡献力量时,我的内心第一次有了一种作为未来科学家的使命感”。

北京时间5月26日,哈佛大学2016年毕业典礼上,来自中国的学生何江,作为优秀毕业生代表之一登上毕业典礼演讲台,讲述中国故事。而这相当于哈佛大学给予毕业生的最高荣誉,何江成为第一位享此殊荣的中国大陆学生,与他同台演讲的,还有著名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

从“郭奖”得主到哈佛毕业典礼演讲人

七年前,刚刚大学毕业的何江,带着象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生最高荣誉——“郭沫若奖学金”的光环,来到哈佛大学继续深造。初到哈佛的何江发现,校园里经常能偶遇一些诺贝尔奖得主、学术“大咖”,而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原来都是在教科书里才能看到的。

随着留学生活的展开,在课堂上、讲座中,何江发现,学生可以大胆地对“大咖”们的观点提出质疑,相互讨论,还能与他们相约一起啃汉堡、喝咖啡、泡酒吧,谈论学术问题,时不时地还会受到他们的鼓励。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成长得很快,也变得非常自信。

正是在一位教授的鼓励下,何江决定申请毕业演讲的资格。经过精心准备,何江凭借比较新颖的题材和流利的英语口语一路过关斩将,从全校数万名毕业生中脱颖而出。

申请哈佛大学的毕业典礼演讲,程序很严格,要通过3轮测试。第一轮,递交个人材料和演讲初稿;第二轮,从12名入选者中挑选4人,申请者可以对着演讲稿念稿;第三轮,从4人中选出1人,进行脱稿模拟演讲。最终,校方从申请者中各选出一名本科生和研究生。

何江的准备很充分,从题材到具体内容,细细打磨,加上多年苦练的流利口语,顺利入选。在哈佛毕业典礼的演讲台上,华人面孔很少,而几乎被文科生占据的演讲舞台,理科生更是凤毛麟角。何江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让美国大学生听听来自中国的声音”。演讲中,何江从科技与知识在社会的不均衡分布入手,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阐述了对于科技的思考。“在未来,我相信将会有更多的中国人在类似的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

“大学教会我独立思考的能力”

时间退回到2005年,何江高中毕业,坚定地报考了以学风淳朴著称的中国科大。入学的前两年,根据学校教学要求,生物专业的何江学习了很多数学、物理学科的专业课程。当时的何江很有些不解,多年后,当远在大洋彼岸的他攻读博士学位,将研究方向定为跨学科领域的生物物理研究时,他在中国科大打下的扎实的数理基础优势很快就显现了出来。

在一个人的求学过程中,大学阶段是塑造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何江在中国科大的四年,学业上精进勤勉,课余广泛涉猎各种社团活动。

大二时,作为中国科大学生自然保护协会的一员,何江跟随社团前往江西鄱阳湖湿地进行越冬水鸟调研。那是他第一次参与野外考察,缺乏经验的他,与团队紧密配合、努力学习。那个冬天,何江与团队记录了很多珍稀鸟类的行踪。在与保护区村民接触的过程中,他也深深地了解到科技知识在普通大众中传播的重要性。

直到今天,何江对科学知识的传播依旧非常关注。就像他在毕业演讲中所说的,“比以往任何时候,我们的社会都更强调科学和创新。但我们的社会同样需要关注的一个重心是将知识传递到那些真正需要的地方”。

何江在哈佛的导师,是34岁就晋升哈佛大学正教授的青年科学家庄小威,二人本科都毕业于中国科大。“在她身上,我深切感受到什么是对科研的热情和喜爱,这是一脉相承的科大血液”。

科学知识可以随时学习,而科学精神的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个人发展至关重要。何江一直心怀感激,“大学教育对我的影响,除了学业成长外,最重要的就是教会了我独立思考的能力,明确了自己的兴趣所在”。

将压力转换为动力

1988年,何江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一个普通农村家庭。在那个经济相对比较落后的地区,何江的父母都很重视孩子的学习。每天晚上的“睡前故事”是父亲给孩子的必修课,而必修课的主题,就是“好好学习”。在父母的影响下,何江始终明白,教育和不断学习的重要性。

2005年,互联网在中国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期。城市里的孩子,家家几乎都拥有了电脑。而何江在上大学之前,连电脑都没怎么“摸过”。大一下学期,学校开了一门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连键盘都不怎么会用的何江,学习的困难可想而知。

怎么办?克服困难,将压力转换为动力。何江找同学借了一个键盘,整整一个月的时间,何江有空就在宿舍里用键盘拼命练习打字,遇到不懂的地方,就主动向同学请教。学期末,何江这门课得了高分。

“一个人只有了解、认清了自己,才能在未来的路上走得更远”。成长于一个经济都相对落后的地方,何江对很多新鲜的事物都“不懂”,而恰是因为“不懂”,更加促使他主动涉猎不同领域的知识,“取长补短”。

刚到哈佛时,何江一口“中国英语”,为了找机会练习口语,他硬着头皮申请给哈佛的本科生当辅导员,“也不知道自己哪里来的勇气,反正就是想多讲讲英语”。从入学第二年开始,何江给哈佛的本科生做辅导员,这种方法让他的英语表达方式很快从“中式”转到了纯正的“美式”。到了读博士期间,何江就可以给哈佛本科学生上课了。

哈佛毕业后,何江将前往麻省理工学院从事生物工程方向的博士后研究,利用2D或3D打印肝脏细胞技术,进行药物筛选、疾病模拟以及癌症早期的灵敏检测。

《中国科学报》 (2016-06-24 第2版 人物)

(声明:本文汇总两篇文章,仅供个人参考。所有版权归拥有者。衷心感谢!)

点击【阅读原文】,欣赏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