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多学术推广费为啥白花了?

医药群英学习圈

一栋写字楼的租户向大厦业主抱怨电梯又旧又慢,电梯要等很久。甚至有很多租户威胁说,如果不修好电梯,到期就不再续租。


面对这一问题,物业都会很快给出一些方案:更换电梯,安装更强劲的电动机,甚至升级运行电梯的算法。当这一问题被提交给大厦业主时,业主的朋友给出了更加便捷的建议:在电梯旁边放一面镜子。这个方法后来被证明有效减少了对电梯的抱怨,因为当人们被他们自己吸引时,就很容易忘记了时间流逝。


大厦业主的朋友是一个消费者行为分析专家。


等电梯时间很久,这是一个主观感受,是有很多方法去影响的。电梯边装镜子也好,放一个显示屏也好,都花不了多少钱。如果要让电梯更快呢?费用显然高多了。这就是客户洞察的价值所在。


医生拒绝代表说:你们的产品缺乏循证,不在指南推荐中,所以我不会用。一个代表这样反馈,公司不理......两个、三个、当大部分代表都这么反馈,公司终于重视起来,决定去做临床研究,想办法进入专家共识和指南推荐。几百万花掉了,产品终于进入了指南,代表兴高采烈的拿着去找医生,医生说:我没说指南推荐的药我都用......



我们总以为医生的不处方,是用药观念的问题,所以花了几百万的费用在各种学术会议上,去“教育”医生,给医生洗脑,妄图改变医生的观念。最终,医生接受了药企的用药观念,但还是很少处方,说是“没有合适的病人”。通过医生的诊疗观察发现,医生不处方的问题出在:对这类目标患者根本不识别——有诊断标准,但医生在临床中没有习惯用......



以上的例子在医药行业内比比皆是。


任何学术推广策略的制定,都要基于客户洞察——理解客户行为背后的真实动机,以及行为的外部情境。遗憾的是,很多药企的学术推广缺乏深入的客户洞察。


国内药企的学术推广往往是照搬外企过去的老套路,科室会、病例收集、圆桌会、城市会、卫星会、专家顾问委员会......只是学习了表面的形式,却没去理解骨子里的精髓——内容


很多外企的原研产品,是基于诊疗空白研发的,那么讲产品是可以的,因为是基于医生的诊疗需求在讲产品。那么仿制药讲产品是说什么?我也能治这个病?我疗效相同?那么,这就不需要正儿八经的开会说了吧?


中药向西医医生推广一直是难点——讲中医理论,西医医生听不进去;翻译成西医能听懂的,搞得不伦不类,西医医生不相信。



学术推广要研究医生的诊疗行为和多样化的需求,要结合自己产品的特性,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要知道自己销售模式的优劣势,还要考虑销售团队的现实。


谦总的文章说,学术推广是个坑——这取决于如何定义学术推广。他指出带金销售和学术推广之外的第三条道路——“专业推广”,但我认为,那也是学术推广的一部分,并非引领观念、改变观念的才是学术推广。


我对学术推广的定义是:

  1. 基于医生的诊疗过程,以诊疗行为改变为目标的各种推广活动。

  2. 围绕医生所需的学术内容召开学术会议,其中有涉及本企业产品的用药信息。

  3. 满足客户工作需求的项目和服务。


不管学术推广如何定义,如果不能找到能驱动销售增长的正确姿势,学术推广的费用都是浪费,还不如都放给代表去做带金,风险虽然大些,至少还能维持眼前的增长。(编者:带金风险何止是大些,而是很大、非常大。。。如果被发现违规而停药、断药,销售就没了,还怎么去维持增长?当下已经有真实案例发生。)



相关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