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书的故事|我与诗词的前世今生

江阴市中医院


引言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春光正好,最宜读书。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江阴市中医院喜爱读书的最美医务人员们撰写了最美的读书感言,摘录其中美篇与大家共赏。


我与诗词的前世今生


我对于诗词,有一种别样的情愫。自打小咿呀学语之时,妈妈便买了好多磁带,搬出家里厚重的颇有些岁月斑驳的录音机,里面播放的不是寻常人听的流行歌曲,而是唐诗宋词。在春日的暖阳里,我或是依偎在妈妈的怀抱里,或是在庭院里追逐嬉戏,总离不了背景音乐中那抑扬顿挫的旋律,“白日依山尽……”,抑或是“春眠不觉晓……”,这时,我对于诗词的印象就是,它是一种可以歌唱的音乐。大约是在幼儿园时,春困慵懒,我望着满树的杨花飞舞,好奇地问妈妈:“春天为什么这么长呀?”妈妈说:“因为春天是姹紫嫣红的季节。”这大约是我对于童年最早的记忆。


小学之时,我已经能够背诵几百首诗词了,尤其值得庆幸的是,我的语文老师要求优等生每日必须背诵一首诗词,其他同学两三天背诵一首。每逢下午放学之时抽查,许多同学为此烦恼不已,我则是和其他优等生比拼,看谁能把诗集最快背完,当时一天十首八首的记诵,那本诗集很快就烂熟于心,看着其他同学愁眉不展的样子,我们几个优等生则是心中窃喜。当时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便是,夏日的晨曦中,太阳从北面的窗户中照射进来,教室里充盈着高亢的朗读声,我用怀疑的眼光打量着红彤彤的太阳,它也似长者在窗外窥伺我们的读书,然而那时的记忆最为深刻,不是小时的懵懂无知,也不是长大后欲记不能,我到如今能够脱口而出的诗词,依旧是小学时所学的那些“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予观夫巴陵胜状……”。而且进入中学之后,才发觉那些诗词全是课本上必备的,而我则早早地把它们记诵住了。于是妈妈又给我买了好多诗词,比如《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毛泽东诗词》……这些书籍,进一步扩充了我的知识量,我也开始学会了如何欣赏一首诗,探求其写作手法,尝试写作最初的诗集。高考毕业时,我在教室的黑板上誊抄了我的两首诗,算是对我青春的祭奠。



大学时代,我开始阅读大量的诗词著作,从胡适的《尝试集》开始,我偏爱上了新诗,不是说徐志摩的《猛虎集》不够好,可能那是对胡适“但开风气不为师”的人格魅力所吸引,现在想来,颇为可笑。大三之时,我又重回古典诗词写作之路,那时从图书馆借阅到一本《历代咏史诗鉴赏》,对于那些用诗词悼古伤今,沉郁苍凉的诗词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笔锋也转向了古拙的路子,有一种秋天肃杀之气的况味。此后,陆陆续续地投稿,得过一些奖项,更加坚定了我对诗歌的喜爱。


现如今,我对于诗词的感情,颇有点苏轼当年评论竹子的意味:“可以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我则是无书、无诗之时,便会觉得自己面目可憎、俗不可耐。

                                

办公室 杨友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