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医教您识中药 | 葶苈子

华仁太医药业


葶苈子是什么

          葶苈子为十字花科植物播娘蒿(南葶苈子)和独行菜(北葶苈子)的干燥成熟种子,前者习称“北葶苈子”,后者习称“南葶苈子”。均系野生。北葶苈子主产于河北、辽宁、内蒙古、山东、山西等地,南葶苈子主产于江苏、安徽、浙江、河南、四川、甘肃等地。

        原植物生于山坡、田野和路旁。喜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环境,以土壤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坡地最宜生长。

        【采制】夏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搓出种子,除去杂质。

        【性状】种子扁卵形,长1—1.5mm,宽0.5—1mm。表面棕色或红棕色,微有光泽,具纵沟2条,其中1条较明显。一端钝圆、另端尖而微凹,类白色,种脐位于凹入端。味微辛辣,粘性较强。

        【化学成分】含芥子甙(sinigrin)、脂肪油、蛋白质、糖类。

        【药物配伍】《本草经集注》:“榆皮为之使。得酒良。恶僵蚕、石龙芮。”配大枣:泻肺行水,定喘消水。配大黄:肺肠同治;配杏仁:利水消饮;配防已:清热降湿、利水消肿。

        葶苈子的功效与作用


功能主治

        下气行水。治肺壅喘急,痰坎咳嗽,水肿胀满。

        《本经》:"主症瘕积聚结气,饮食寒热,破坚逐邪,通利水道。"

        《别录》:"下膀胱水,伏留热气,皮间邪水上出,面目浮肿,身暴中风热痱痒,利小腹。"

        《药性沦》:"利小便,抽肺气上喘息急,止嗽。"

        《开宝本草》:"疗肺壅上气咳嗽,定喘促,除胸中痰饮。"

        《伤寒类要》:"治肾瘅、唇干。"

        《纲目》:"通月经。"

        泻肺平喘,用于痰涎壅盛,喘咳不得平卧之证。本品苦降辛散,性寒清热,专泻肺中水饮及痰火而平喘咳。常佐大枣以缓其性,如《金匮》葶苈大枣泻肺汤。临床常配苏子、桑白皮、杏仁等泻肺平喘。

        利水消肿,用于水肿、悬饮、胸腹积水、小便不利等。肺为水之上源,肺气壅实,则气化失司,水道不通而水肿胀满。本品泄肺气之壅闭而通调水道,利水消肿。治腹水肿满属湿热蕴阻者,配防己、椒目、大黄,即己椒苈黄丸。治结胸证之胸胁积水,配杏仁、大黄、芒硝,即大陷胸丸。

葶苈子的药理作用

        抑制炎性渗出。

        与白芥子相似,能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抑制炎性渗出,使浆膜、滑膜、肺泡壁血管之炎性渗出减少并使渗出液重吸收。葶苈子尚有镇咳作用。

        强心。

        含强心苷成分。虽然含量很少,需大量使用才具有强心作用,能使猫心收缩加强,心率减慢,并能使衰竭之心脏增加输出量,降低静脉压。

        抗菌、抗癌。

        葶苈子苄基芥子油具有广谱的抗菌作用。

        本品对宫颈癌细胞株和腹水癌有抑制作用。

        利尿作用:葶苈子有利尿作用。

        止咳。

        有研究认为,葶苈子炒制(温度不宜太高)后,芥子甙溶出量增高,止咳作用增强,且刺激性芥子油减少。止咳平喘可考虑采用炒制法。

        【临床应用】

        治疗胸腔、腹腔、心包积液。

        治疗肺部白沫痰和痰多。

        治疗肺心病慢性心衰。也能治疗其他心脏病之慢性心衰。

        治疗关节腔积液。

葶苈子的性味归经

        【性味】 辛苦,寒。

        ①《本经》:"味辛,寒。"

        ②《别录》:"苦,大寒,无毒。"

        ③《药性论》:"味酸,有小毒。"

        【归经】 入肺、膀胱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肺、心、脾、膀胱四经。"

        ②《本草经疏》:"为手太阴经正药,亦入手阳明,足太阳经。"

        ③《本草求真》:"入肺,兼入胃。"

        ④《本草再新》:"入肝、肺二经。"

葶苈子配伍应用


        ☆配大枣:葶苈子功专降泄肿气,以宣上窍而通下窍,有泻肺行水、定喘消肿之功,临床刷于痰涎壅盛、气逆咳喘,或肺气闭塞、水道不通之面目浮肿、胸腹积水、小便不利、喘满不得卧等;大枣能培补脾胃,顾护中气,与葶苈子合用,既能以甘味缓和葶苈子峻猛之性,使泻肺而不伤正,又可培土利水,澄源截流,佐葶苈子利水消肿,一酸一缓,一补一泻,以缓制酸,又以补助泻,妙义自生。

        配大黄:葶苈子辛散苦降,上开肺气,下通膀胱:大黄攻积滞、疏通肠道。二药配合,肺肠同治,前后分消,共使水饮得除,津气得布,腹满、肿胀诸症速消。

        配杏仁:杏仁宣中有降,功能利肺气、平咳喘、润大肠;葶苈子开泄肺气,下通膀胱,能利水消饮,祛痰平喘。二者相伍,杏仁开肺气,气利则痰水自消;水结因于气结,气结因于热邪,葶苈子清气分之热,兼利水邪,二药共使痰饮消、肺气利、咳喘平。

        配防己:防己善下行,通簇理,利九窍,清热降湿,利水消肿;葶苈子性味归经同防己,辛散开壅,苦以下行,上行能降肺气之逆,祛痰气之壅结,利肺止咳平喘,下行能通过肃降肺气,通调水道,利水消肿,澄痰浊生成之源,二者相伍,既能清热,又能除湿,利水消肿之功倍增,且又能止咳平喘,为泻肺热、止咳平喘的对药。

        配知母:知母质润不燥,性守而不走,下行润肾燥而养阴,上行清肺金而泻火;葶苈子上行能降气,祛痰壅,利肺平喘,下行则通调水道。肺为水之上源,通过降肺气,就能达到利水消肿之功效。二者相配,既能清肺,又能养阴使肺不易过燥,达到利肺平喘,利水消肿之功效。

        配半夏:半夏有宽中降逆止呕、燥湿祛痰止咳之功;葶苈子有下气行水之功。二药相伍,一寒一温,肺胃同治,相瓦制约,共奏清肺和胃、降逆化痰之功。

        配雄黄:本药辛、苦、性温,入心、肝、胃经,有解毒、杀虫止痒之功;葶苈味辛、苦、性寒,苦能燥湿,能杀虫,寒能清热,有清热除湿,杀虫之功。二药相配杀虫之功倍增,又有清热解毒之功,头癣,痈疽疗疮,疥癣,疳虫蚀齿用之最佳。

临床应用


关于治疗痰多:

        葶苈子是古代治疗肺痈和悬饮的主药。肺痈有黄脓痰,相当于肺部的细菌化脓性感染;悬饮相当于胸膜炎胸腔积液。白芥子辛温,治疗寒痰、泡沫痰;葶苈子苦寒,治疗热痰、黄痰。现临床上肺脓疡的病例城市里已经非常少见了,对细菌感染所致肺支气管炎症之黄痰,一般都是用抗生素的。


        对于慢性肺间质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扩等慢性感染黄痰白痰都有的病人,抗生素已经耐药者,就应发挥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在益气润肺的同时,葶苈子、桑白皮是常用的清肺化痰药。


        对于泡沫状痰,以白芥子、桂枝最好。葶苈子与之同用能增效。


关于治疗积液:

        本品是治疗积液的常用药,胸腔积液、心包积液、腹腔积液、滑囊积液、眼底积液、内耳积液等都能使用。能抑制渗出,并使积液重吸收,其机制与白芥子相同,是含硫苷的作用。临床上二药是同用的。由于积液产生的机制比较复杂,这仅是对症治疗,对原发疾病还必须进行有效的控制。


关于积液的寒饮、热饮之争论:

        对于积液中医辨证是寒饮还是热饮,古代中医理论是有争论的。《金匮要略》痰饮病篇有“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记载,所以许多医家都认为这是治疗痰饮病的总纲,痰饮是寒邪,使用温药治疗痰饮病是经典的。可是在《金匮要略》痰饮病篇中,14个主方,7个是温法,7个是清法,基本上是温清并重的。在清初喻嘉言《医门法律》中就提出痰饮是热性的,是由于火邪将水邪温化了,所以痰饮病需用以清法为主治疗。

        临床上辨证,痰饮寒性、热性者均有。肺水肿,泡沫痰是寒性的,宜用温法治疗。炎症性的积液应是热性的,使用清法的效果较温法更好,或者是温清并用。如葶苈子、桑白皮与白芥子、桂枝同用。

        临床上对积液的寒性与火热性并不是分辨得很清楚的,常常是将这些化饮药一起用上去的。辨证是分辨体质和全身症状,以决定整个处方用温法、清法还是温清并用,例如用石膏、知母,还是用党参、黄芪,还是一起全用。


关于治疗心衰:

        肺源性心脏病慢性心力衰竭,以右心衰为主,西医是不主张使用洋地黄类强心苷药物的。因洋地黄类强心苷容易引起蓄积中毒。但临床也有非常谨慎地小剂量使用地高辛的。

        肺心病病情比较复杂,是需要综合治疗的。葶苈子含有非常小量的葶苈强心苷,短期里服用效果一般不明显,也没有副作用。长期服用能缓慢地强心,协助纠正心衰。虽然比较慢,但不会引起蓄积中毒,是比较安全的强心药。

        对于冠心病、风心病之慢性左心衰和全心衰,葶苈子也能起强心作用,但药力较弱,还需与其他的强心药,如附子、玉竹、鬼箭羽等同用。


【葶苈子治呼吸四病有效】

        葶苈子苦辛寒,为泻肺平喘要药,北宋《开宝本草》述该药“疗肺壅上气咳嗽,止喘促,除胸中痰饮”。而呼吸四病,即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痛,均以咳、痰、喘或兼水肿为主症,故葶苈子当为首选之药。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有葶苈大枣泻肺汤,己椒苈黄丸等方,为葶苈子治疗痰饮、水气之名方。药理研究证实,葶苈子具有显著的止咳平喘、强心利尿、抗感染作用。笔者以葶苈子为主药,加味治疗呼吸四病,疗效确切,现介绍如下: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拟葶苈银花汤:炒葶苈子10克,金银花30克,芦根15克,射干10克,生甘草5克。日1剂,水煎,共取汁500毫升,分早晚2次服。临睡前再于药渣中加水300毫升,煎沸后,离火稍候,熏吸鼻腔数分钟。

        慢性支气管炎拟葶苈百部汤:炒葶苈子15克,百部15克,黄芩6克,双钩藤12克(后下),桔梗10克,炒杏仁10克,炙甘草10克,生姜5克。效果满意。

        肺气肿拟葶苈子膏:炒葶苈子100克,炒杏仁60克,橘红60克,白果仁60克,生麻黄10克,五味子30克,山萸肉60克,穿山龙60克,炙甘草60克,仙人头(结籽后的白萝卜种)150克,大枣30枚(切)。先用清水浸泡诸药一宿,煎取三汁混合,加蜂蜜500克,乘热收膏。每服1匙,开水冲服,每日3次。

        肺心病拟化裁己椒苈黄汤:炒葶苈子15克,川椒5克,防己10克,炮附子5克,桂枝10克,赤芍30克,益母草15克。葶苈子、川椒隔纸焙干研末冲服,每次服6克,分3次服完。余药水煎服。以上为1日剂量。典型病例:秦某,男69岁,患肺心病6年余,1999年春节后因受风寒病情增剧,咳嗽痰多,呼吸短促,口唇紫红,颈静脉怒张,心律不齐。两下肺可闻及中量小水泡音,下肢凹陷性水肿。舌质紫暗,苔黄白腻。应用化裁己椒苈黄汤,并加用川芎嗪20毫克,加入10%葡萄糖500毫升静脉滴注,治疗5天后,症状明显改善,尿量增加,继治5天,两下肺小水泡音几近消失,下肢水肿消退,达到临床控制水平。

        另外,葶苈子还可用于治疗淋巴结核、胃炎、闭经等。历代医学家多有发挥,但该药苦寒力峻,只宜于实证,对肺虚喘促,脾虚肿满等症,则非所宜。

    

葶苈子副作用


        (一)传统文献

        《本草纲目》:无毒。

        《药性论》:有小毒。

        (二)临床观察

        无毒。在常规剂量内水煎服没有不适反应。长期服用或大剂量(309以下)水煎服也没有明显副作用。大剂量30—60g水煎服可引起滑肠,大便稀薄,次数增多。因此,对原有脾虚泄泻者不宜使用。

        本品虽然含有强心苷成分,因其含量很低,在治疗肺心病右心衰时,大剂量(30g左右)未观察到有强心苷中毒情况。如剂量达60g以上,使用时长了,也有可能发牛强心苷蓄积中毒。

        【不良反应机制】

        葶苈子中含有强心苷类物质,过量应用可引起强心苷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

        胸闷、气短、恶心、呕吐、头晕、腹泻、小便增多、乏力、心慌、出汗、皮肤瘙痒、烦躁不安,颈、胸、腹部布满皮疹,继而面色、口、唇苍白,冷汗自出,呼吸困难、心音低钝、血压下降。严重时出现过敏性休克。

        【治疗与解救】

        主要进行抗过敏、抗休克治疗,口服或注射苯海拉明、强的松,皮下注射肾上腺素,其他对症治疗。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外甩: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注意】

        肺虚喘咳、脾虚肿满者忌服。

        《本草经集注》:"榆皮为之使。得酒良。恶僵蚕、石龙芮。"

        《别录》:"久服令人虚。"

        《本草经疏》:"不利于脾胃虚弱及真阴不足之人。凡肿满由于脾虚不能制水,水气泛溢;小便不通由于膀胱虚无气以化者,法所咸忌。"

        《本草便读》:"寒饮、阴水等证及虚弱者,不可用也。"

        识别真假葶苈子




补益强心片

通肺强心    活力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