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鲍勇:分级诊疗制度面临机遇与挑战 我提五大建议
今年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年份。根据已经确立的时间表,2017年,在推进分级诊疗、健全医疗保险制度、公立医院改革等方面,都将取得重大突破。我国将在85%以上的地市开展分级诊疗试点,此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30%以上,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60%以上。国家明确要求到2020年,分级诊疗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保障机制逐步健全,布局合理、规模适当、层级优化、职责明晰、功能完善、富有效率的医疗服务体系基本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逐步形成,基本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鲍勇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鲍勇认为,当前分级诊疗制度的优势和问题同时存在,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优势是国家有明确的政策和路径,同时也有明确的考核体系和指标,各地有比较好的政策和策略;问题是分级诊疗制度顶层设计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在“三医联动”方面还缺乏有力的推动和落实,基层卫生机构在“守门人”的能力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机遇是“健康中国2030”的国策提出,“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即将实现;挑战是老龄化、慢性病、环境污染、健康素养的持续低下等都在促进其变革和创新。
为此,鲍勇提出了国家分级诊疗制度的“54321”改革建议。
鲍勇指出,“5”就是5定,包括定首诊机构,定医疗保险付费形式,定医疗流程、质量和费用,定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定服务人群。
具体来看,一是定首诊机构,要注意的是首诊机构应该不分形式和体制,实施准入制度;不管机构是医院或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管是公立医疗机构还是社会办医疗机构,经过考核和准入达到要求就可以承担该重任。
二是医疗保险费用的确定要考虑付费形式,即是按照项目付费还是按照病种付费,同时要考虑付费比例,就是在不同的医院(社区)就诊要有不同的报销比例。
三是医疗流程、质量和费用要界定,不管在医院还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应该按照临床指南实施临床路径诊断和治疗,同时保证质量,尽可能按照“DRGs”付费。
四是公共卫生要界定服务项目,在界定服务项目的基础上,对每一个项目进行流程化管理,同时进行绩效评价服务。
五是服务人群的界定,确定的服务人群可以按照两个方面进行试点,一是按照行政区划,即利用行政人口的划分开展服务,例如在城市以街道办事处的区划开展工作;二是可以按照服务的可及性开展服务,例如可以利用15分钟服务圈进行区划开展工作,该服务的支付方式可以“按照人头服务支付费用”。
鲍勇说,“4”就是四方付费,包括政府要提供公共卫生经费、保险机构付费、医疗机构付费、个人方付费。
在四方付费方面,一是政府要提供公共卫生经费,公共卫生经费的数量要先论证公共卫生的项目,在此基础上要进行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流程化研究,然后制定费用的标准。同时政府支付基本医疗费用。
资料图:患者在河南省一家医院进行咨询。 韩章云 摄
二是保险机构付费,这是关键环节,不仅要测算数量,更重要的是确定保险付费的起付线、共付线和封顶线。
三是医疗机构付费,即医院(社区)进行付费是增加机构费用意识,当一旦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同时又有总额拨付的形式,经费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实施首诊医院(社区)进行在一定的情况下付费有助于经费的控制。
四是个人方付费,主要目的是增加个人费用意识,要告诉人们,政府在医疗方面不能全部免费,自己要支付一定比例的医疗费用。
鲍勇表示,“3”就是三方监督,包括政府监督、居民监督和社会(第三方)重点评价机构服务的反应性和信任度。
在三方监督方面,
一是政府监督,重点在机构的介入监督,机构的运行监督和机构的产出监督,比如在反应性方面,政府要监督机构的第一时间救助病人的能力。
二是居民监督,关键是在满意度和信任度方面,社区居民在获得服务后的感受是该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三是社会(第三方)重点评价机构服务的反应性和信任度,特别在“以人为本”的流程化服务方面是否合理和和谐。
“2”是双向转诊,首诊机构和综合性医院双向转诊重点要考虑政策、制度和形式三个方面。
鲍勇指出,“1” 是“一个目的”,就是实施健康管理。
健康管理是基于管理理论和新健康理念对社区(生活和功能社区)健康人群、疾病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预测、预防、维护和发展个人和家庭技能的全过程。
他认为,实施社区健康管理是变被动的疾病治疗为主动的健康管理质的飞跃。社区健康管理将健康管理的基地扎根社区,具有提高社会公平性、发扬社区能动性、最大力度解决民生问题的全方位优势。
来源: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