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 | 廉价“救命药”短缺 困局如何破解?
深度报道 | 廉价“救命药”短缺 困局如何破解?
国庆长假,出去旅游到处人满为患,只好当宅男看电视。无意中看到一条消息: “鱼精蛋白谁能找到现货?等着这个药做手术,请帮忙找找。”“不到8个月的婴儿疑患婴儿痉挛症,需注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求药!救命!”……
这类事早就听说过,也有朋友托我寻找肾上腺皮质激素,去医院几次打问,结果把医生问烦遭了白眼。又见到这样的新闻,不免勾起了好奇心,上网搜搜,一探究竟。不查不知道,原来这事比我想象得要严重得多:
——今年 8月,一位五岁儿童误食火锅燃料中毒,急需注射甲吡唑解毒,遍寻国内药厂药店而不得。好在有国外朋友帮忙,才算转危为安。真是万幸。
——杭州一出生才8个月的孩子患婴儿痉挛症,医生说用促肾上腺皮质素最有效,但医院没有。母亲周女士遍寻无果就在微信朋友圈求助,才从上海找到,因为那里还有个药厂在生产此药。又是一个万幸。
——但并非所有患者都如此幸运。福建漳州一个婴儿痉挛症患者断药半年多,终于打听到一药贩子手里有药,可原价不到10元的药,两盒就要8000多元。父母正犹豫之时,这两盒药已被别的患者买走。
“救命药”短缺已成常态
其实,遭遇到类似难处的患者还有好多,闹药荒的药品也不只这几种,比如平阳霉素,比如放线菌素D,再比如前列康、苄星青霉素,还有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潘生丁等等。这些药往往具备几个特点:生产厂家有限;产量少或原料来源稀缺;需求量有限;价格低廉。不可否认,在市场上一药难求是缘于此类药品“廉价死”。因为此类药品多属于“小众药品”,临床用量少,医院通常只是少量进货,以免造成过期失效;另一方面因此类药品价格低廉,又因为原料稀缺、生产成本高、销售量又小,药企也就失去了生产积极性。
还以鱼精蛋白为例。2011年就发生过因定价过低,企业纷纷停产而引发全国性的临床断货。北京的悦康集团恢复生产后断货才得以缓解。但他们一直是亏本生产以满足市场,该产品已经累计亏损近6000万元。比如60片装的前列康(普乐安)片,30年来价格一直是12.2元,可今天的原料成本已比30年前涨了78倍,人工成本也涨了十几倍到几十倍,这自然导致价格与成本严重倒挂。还有开头说到的促肾上腺皮质素,利润只有2%,哪个厂家也不愿意干这样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而越来越多高价药的出现,也挤压着廉价救命药的生存空间。一些药企会通过改变剂型和给药方式等方法来开发“新药”,这些“新药”的有效成分并没有改变,价格却能抬高很多倍。钟南山院士早在2006年就在全国“两会”严厉谴责这种现象:一个药品换个行头改个名,身价就立刻飙升,坑害了病人还养肥了蛀虫。大量药厂退出廉价药的生产,转而生产利润丰厚的所谓新药,这只是其原因之一。
2006年《关于进一步整顿药品和医疗服务市场价格秩序的意见》规定,医院可以在进价基础上,顺加不超过15%的价格销售药品,这就是“以药养医”体制。15%的加成导致医院趋向采购高价药,因为药价基数大,加成绝对值就大,医院赚取的利润就更多。一位医院管理者就说:如果光用便宜药,我连医生都养不起,医院只好关门。即使后来取消了药品加成,但吃“回扣”的现象依旧存在。廉价药盈利空间本来就小,往往导致配送方和销售方都觉得无利可图,因此厂家倾向于生产高价药,流通渠道倾向于经销高价药。这就造成了市场上的廉价药越来越少,有报道说一年就有几十种药品消失。
对于那些属于升级换代的药品,患者虽然多花了钱,但还有药可用;可这些非用不可的救命药,患者就只好徒唤奈何了。
这些原因拖了生命后腿
潘生丁(即双嘧达莫片)在国家医保中编号为930,为甲类级别药物。这类药物的费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给付范围,并按基本医疗保险的给付标准支付。进入医保的药物,药价就不会贵到哪里去。《关于印发推进药品价格改革意见的通知》中显示,自今年6月1日起,大部分药品的实际交易价格主要由市场竞争形成。通知中规定,医保基金支付的药品,通过制定医保支付标准、探索引导药品价格合理形成机制。但药厂想要依靠市场调节价格并不容易。
原本低廉的药品大幅提价后,消费者从心理上难以接受。药商在这种时候,往往会把其重新包装成一款价格更高的新药上市。老老实实提价会失去市场和口碑,改头换面则会名利双收。这其实已经是大多数药商的选择。
“潘生丁的确是老药,价格低廉。而且副作用小,有利于老幼患者。”河南郑州的大夫王萍说。然而,这款经典的药品却在医生的处方笺上渐渐消失,替代的是西洛他唑片、氯吡格雷等高价的“新药”。上海的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李泽平坦言,其科室已经基本不开潘生丁给患者了。低价药品的低利润,更无法促进医生的用药积极性。无法替医院赢利的廉价药,一经断货,往往就会退出这家医院,而药效差别并不明显,但价格更高的药品渐渐成为医生的新宠。“医生都有自己的用药习惯,年轻医生中少有熟悉潘生丁这款老药的,他们也不会主动选择这种低廉的药品。”四川成都一位医生佐证了这一说法。
2014年5月,国家发改委公布《关于改进低价药品价格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取消了政府制定的低价药最高零售价,扶持了一些该类“救命药”生产企业。但第二年该政策就发生了变化,药品分类采购、医保支付、医院二次议价等价格形成机制在实践中交错,客观上导致价格更不稳定,药品企业生产积极性又下去了。
面对这种状况,国家卫计委不久前发布了《2016年临床必需、用量小、市场供应短缺药品定点生产企业招标公告》,将9种药品通过招标选择生产企业,恢复生产供应。除了政策上的规范与支持,最重要的还是要“以需定产”,才能保障供给的持续性。
2015年5月,国务院出台《推进药品价格改革的意见》,规定自当年6月1日起,除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外,取消原政府制定的药品价格。让经典的廉价药适当地涨价,能够更好地让老百姓获益,也让药企能够承受效益损失。但社会对高药价已很敏感,一些药企对于是否涨价也心存疑虑。
去年6月,心脏病用药“地高辛片”的药物价格突然上涨10倍,从原来的6.7元一瓶暴涨到68元一瓶,引起一片哗然。据生产此药规模较大的厂家销售总监说,由于原料价格上涨,许多低价药都是亏本生产,可涨价的话,又有可能被患者“封杀”,得不偿失。另外,放开药价也给了一些药企乱涨价的机会。今年1月,国家发改委对重庆青阳等5家操纵药价的企业开出了近400万元的罚单。就是因为他们达成垄断协议,把每瓶5.8元治疗痛风的常用药别嘌醇片涨至每瓶23.8元。业内人士指出,低价药由于产品价格低,利润相对较少,许多企业便不愿意生产,低价药变得紧缺;加之多数生产企业被挤出,更易引发垄断。此外,市场上一些药品前体和原料的垄断已非常严重,药企买不到低价原料,可药品涨价又怕市场不接受,很多药企都在为此纠结。
目前,药品招标采购机制也对企业有一定限制,很多药企不得不压低报价,有些中标价已经明显低于成本,最终的结果还是廉价药生产规模缩小。廉价药消失,高价药增多,除了加重患者经济负担,还会加剧医患之间的矛盾。“病人们认为医生是为了多挣钱才开贵的药,从而失去了对医生的信任”。
化解困局,政府应起主导作用
应该如何保证廉价药供应,改变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局面?
中国药品流通行业专家王锦霞认为,对短缺药品实行带量采购,明确采购关系,建立合理的价格机制,才能刺激生产,真正地实现供给保障。其次,要给予企业明确的价格信号。定点生产和采购对缓解短缺有一定作用,但企业生产积极性与不稳定的价格机制分不开。政府要做到价格改革突破、价格信号要稳定而准确,才能引导企业生产积极性,保持供应的持续性。
另外,还应建立短缺药品监测预警系统。有专家建议,除建立省级短缺药品监测预警系统外,国家药管平台也应及时汇总短缺信息,加强与生产流通企业沟通,从而有效协调和解决药品短缺问题。
建立廉价药国家储备库已经成为不少专家和业内人士的共识。医药界人士胡勇俊撰文建议,根据市场上廉价药短缺的品种、需求量和生产企业现状,选定廉价药的定点生产企业。对承担廉价药生产的企业在国家专项资金、银行贷款、税收等扶持政策上给予倾斜,让这些企业有足够的利润空间。同时监督管控廉价药的生产质量、数量环节,让廉价药能够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有序生产,确保供应不断档、不过量。还要建立廉价药专供渠道,打击药品多手转让、层层抬价和垄断经营等不良现象。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陈丹镝分析,“廉价药屡屡缺货的根本原因在于价格。价格太低带不来利润甚至是亏本,企业当然不愿意生产。政府要想办法调整政策,让企业有利可图。”
对此,政府的确应该有所作为。
其一,廉价药物作为安全、有效、常用且价格较低的普通药物,适合绝大多数的患者,能够缓解“看病贵”,最大限度减轻患者尤其是中低收入者的负担。同时,药品又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其实际交易价格虽然主要由市场竞争形成,但当市场调节不足以刺激厂家的生产积极性时,政府就应该出台相应的扶持措施。
其二,为鼓励医院多使用廉价药物,可把政府补助与使用廉价药挂钩,使用廉价药物的比例越多,补助也越多。这样,医生自然会把廉价药物当作首选。这方面,宁波有过成功的尝试。从2008年起,宁波就实行《市级医院使用廉价药物经费补助实施办法》,把市财政给医院的补助与最小包装价格30元以下药物的使用情况挂钩,这是我国首个廉价药物制度的尝试。
如能让医院乐于使用廉价药,也会调动厂家的生产积极性,形成良性循环。
近年来,有不少地方在实施“推进廉价经典药重回市场”的工作。显然,化解廉价药“一药难求”,政府应起主导作用,而实际上政府也可以有所作为。
然而,药方对症,疗效却并不明显。比如“建立常用低价药品从生产、流通、库存到使用全过程实时更新、动态监测和分析的药品生产供应信息系统”,但廉价药仍频频出现“药荒”,说明这套“生产供应信息系统”还不够完善;再比如,相关部门应加强对低价药品生产流通等环节的监督管理,可黑市上哄抬救命药价的行为仍屡屡出现,说明监管并未落实到位。此外,廉价救命药的种类有多少,药企生产廉价药亏空多少,药品采购供应和临床使用方面如何激励等问题,也尚未得到有效解决,说明政策还有待进一步细化完善。
患者对医改的获得感,最终要体现在医生的每一张处方上,体现在群众的用药上。治疗廉价药“缺货症”的药方开出来了,关键是有关部门要制定细则,加大执行力度,一方面保证低价药品合理利润空间,调动企业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加快推进公立医院改革,逐步理顺医药价格。只有这样,药企才会有生产廉价药的积极性,医生推荐患者使用廉价药才会变成现实,廉价“救命药”短缺问题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