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重视顶层建设,是企业战略发展的关键
世界上有许多伟大的相逢,华盛顿遇到杰斐逊,成就了美国建国的佳话;马克思遇到恩格斯,成就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春天。天才的大脑,博大的心灵一碰撞,友谊的光芒必将照亮人类的长空。
但没有一种相逢,像毛泽东和周恩来这样,经历了“帅与将”“上与下”的角色转换。两人的角色在转换后不但没有动荡,反而更加稳固,他们的关系更加牢不可破。这种超越友谊的长期合作,源于两个人的襟怀。
周恩来的伟大在于“识人”。在周恩来的地位比毛泽东高的很长一段时期,他一直坚定的认为毛泽东是帅才,无论毛泽东顺利或者被排挤时,他都一如既往的支持他,并最终在关键时期愿意辅佐他。
毛泽东的伟大在于“识己”。毛泽东很有个性,他不依赖于任何一个人,即使在一再受到打击的情况下,他仍坚持自己的观点,想方设法去说服关键的人。当然,有了周恩来的支持,毛泽东的底气更足一些。
一、先说说周恩来的“识人”
1、从1928年起大约8年之久,周恩来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党中央负责人,直接指挥毛泽东在农村根据地的活动,他一直是毛泽东的领导,尤其是在1931年底他到达中央苏区后,更是毛泽东的顶头上司。(其中,在1929年红四军七大会上,因当时毛泽东和朱德对红四军的领导权有分歧,由中央指定为前委书记的毛泽东落选,当时毛泽东很失落;不久,陈毅去上海向中央汇报情况,周恩来让陈毅起草了一封指示信,即“九月来信”,明确指出毛泽东应仍为前委书记,毛泽东对周恩来很感激。)
2、在第三次及第四次反“围剿”的过程中,毛泽东被认为中央苏区在根据地问题、军事问题、土地革命路线等问题上存在错误;在“夺去中心城市”存在消极怠工、上山主义、“守株待兔”等错误思想,一度被排挤并取消权利。此时,周恩来经常去看望在长汀疗养的毛泽东,并常常把情况讲给毛泽东听,保持毛对形势分析的连续性。
3、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在三人领导小组研究部队大转移谁走谁留时,博古等人不打算带毛泽东走。“有一种说法是博古觉得毛泽东是个麻烦,因为他指挥不了毛泽东。”是周恩来发挥了关键作用,坚持要带毛泽东走。
4、在遵义会议争论不休的情况下,眼看会议有可能陷入僵局,周恩来站了出来,主动请求撤换自己的职务,同时推荐毛泽东出来指挥红军作战。这对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具有决定意义。
5、1935年5月初,红军渡过金沙江,进入四川会理地区。由于部队连续作战,非常疲惫,加上之前在土城等战役中遭受一定损失,怀疑毛泽东军事指挥的声音出现了。其中,林彪是比较突出的一个,他虽然执行了毛泽东机动作战的方针,但并不理解,认为尽走“弓背路”,要求走“弓弦”、走捷径。在会理休整时,林彪打电话给彭德怀说:“现在的领导不成了,你出来指挥吧。在这样下去就要失败,我们服从你领导。”尽管彭德怀拒绝了,但林彪还是给中央写信要求彭德怀任前敌指挥,这时,周恩来在总结会上发言支持了毛泽东,还称赞了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才能。
6、......
二、再说说毛泽东的“识己”
1、在被打压、排挤的过程中,坚持己见不妥协。在反围剿过程中,毛泽东坚决反对进攻策略,坚决反对攻打中心城市等决定,并在失去指挥权的前提下,尽己所能的纠正错误,减少部队损失。
2、长征出发后,毛泽东在担架上,从没放弃向张闻天、王稼祥等重要职位同志解释第五次反围剿中央在军事领导上的错误,并让更多人接受自己的意见。促成遵义会议。
3、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反复考虑“攻打鼓新场”的时机并不成熟,他连夜提灯夜访周恩来,阐明分析结论,促进再次会议并把握住了战机,取得胜利。
4、......
三、最后,说说自此引发的企业顶层建设的思考
上到一个主义、中到一个国家,下到一个企业,他的持续的发展不也是这样吗!主导发展的团队和个人总是有不断的斗争和抉择,而成败则在于关键时刻、转折时期能有“识己”的人在坚持正确的路线,来做战略设计、做规划;“识人”的人在统筹,在协助、在落地。从周毛关系到毛周关系的转变,也许就发生在每个企业当中,这里面的关键是决定企业命运的人一定要“识己”“识人”的人,在关键时刻能够把控住大局。毛泽东和周恩来他们的伟大之处不仅改写了个人的命运,更成为了一个国家群体的航向,在党内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公信力和凝聚力。
一个成功的企业也应如此,让“识人”的人来统筹、抓执行,让“识己”的人来规划、来设计,从而建立有公信力、凝聚力的强大的企业顶层组织。让企业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在发展中不断的把握更好的发展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