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科主任李红燕答如何做好脑卒中(中风)二级预防(一)

人民医院


李红燕,主任医师,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

 1、什么是脑卒中?

脑卒中又称为中风,是大脑的血管突然破裂出血,或堵塞造成的大脑缺血、缺氧。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大类,前者就是通常说的“脑出血”或“脑溢血”,多表现为剧烈头痛呕吐甚至昏迷不醒等症状;后者更多见(约占70%),就是通常说的“脑梗塞”或“脑梗死”,常见症状包括:突发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反应迟钝、失去平衡、吞咽困难、言语困难、意识障碍或抽搐。


2、脑卒中的患病现状及危害

脑卒中,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也是脑血管疾病最严重并发症,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复发率高等“四高”的特点。

中国现存卒中患者700多万,存活者中约3/4丧失劳动能力,40%的门诊卒中患者是复发病例,每年用于卒中治疗的费用高达200亿元,随着进年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卒中人群患病率在不断上升。


 
3、脑卒中的高风险年龄段

老年人是脑卒中的高发人群,男性的发病风略高于女性。人群监测资料显示,64%病例发生在55~75岁年龄段,其中55~65岁年龄段所占比例最高,为34.6%,45岁以下发病的比例占4.4%。因此,55岁以上人群应作为脑卒中的重点预防对象。但近年来的监测资料显示,脑卒中的发病有年轻化的趋势,对于40岁以上的人群,均应加强脑卒中预防。


4、哪些人容易发生脑卒中?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很多,其中高龄、种族、脑卒中家族史等,为不可控制的危险因素。而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高血脂症、肥胖、吸烟、酗酒、运动量过少,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等,属于可以控制的危险因素。值得注意的是,曾经发生过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人,再次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比其他人高9倍,而每次脑卒中发生都可能产生严重影响,甚至危及生命。


 5、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又称为小中风,其主要症状有哪些?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同发生脑卒中一样,患者脑部不能获得充分的氧供和血供。多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每次发病持续时间仅数分钟,24小时内可恢复正常。可表现为:

①突发颜面部、上下肢或单侧肢体无力

②突发言语障碍,或理解力下降

③单侧或双侧事物模糊

④突发头昏、平衡调节障碍或行走困难

⑤突发不明原因的头痛     


 6、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需要引起重视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患者发生脑卒中危险的警示信号,但因持续时间很短,病情迅速好转,常被患者及家属忽视。根据统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1年累积复发率16%,即每6个患者中就有1人复发,5年累计复发率33%。


7、早期筛查方法有哪些?

颈颅多普勒超声(TCD)

核磁共振血管造型(MRA)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CTA)

以上几项检查均为常用的无创性的脑血管疾病检查手段,能全面了解脑血管和血流状况,为治疗提供有效依据。


 8、预防脑卒中从我做起

(1)了解自己的血压:如有高血压病史,应经常测量并控制好血压,遵医嘱药物治疗,并要持之以恒;

(2)定期检查:40岁以上应定期体检,了解血压、血糖、血脂水平,发现异常及时治疗;

(3)改变不良生过方式:适当运动、规范作息、劳逸结合、合理膳食等,多吃含蛋白质、纤维素较高的食物等,少吃盐和高脂饮食;

(4)克服不良习惯:戒烟,适度饮酒。



 
9、什么是脑卒中一级预防?

一级预防指发病前预防,是发生脑卒中之前改变不健康生活方式,及早控制危险因素。

一级预防的“四架马车”:高危因素控制;脑卒中早期筛查;生活方式改善;健康合理饮食。



 10、什么是脑卒中二级预防?

指发生脑卒中后寻找病因和控制可干预的危险因素以预防和降低脑卒中复发风险。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再次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比普通人高9倍。降血药、他汀类降脂药和抗血小板药是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的三大基石,应该长期、甚至终生服用。


 
11、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复发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复发危险因素包括两大类:一类是不可预防的危险因素,如年龄、性别、种族、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家族史,这些因素是不可更改的;另外一类是可预防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脏病、高半胱氨基酸血症、吸烟、酗酒、肥胖、抑郁和不良生活方式等,这些因素都可以通过控制来改变。


12、什么是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

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sICAS) 是指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颅内动脉狭窄,并在狭窄动脉供血区域发生过缺血性脑卒中或短暂脑缺血发作。(sICAS)是全球范围内脑卒中的重要病因,尤其在中国和亚洲更为突出。颅内动脉狭窄≥70%的患者,1年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为23%。 


神经内科  陈仁花、蔡晓燕  整理

编辑/高晶  排版/巴亚尔


相关话题

你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