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任何一个单位,只要到了开始强调考勤、打卡的时候,一定是它走下坡路的时候

山东光华药业

作者:白岩松

来源:《白说长江文艺出版社




我看《道德经》第十七章时,乐了。“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这是对领导的评价和划分。最好的领导什么样?你不过知道有这么一个领导存在,说明他懂得道法自然,工作条理顺畅,不用天天开会也能做到一切井然有序。


还有一个版本更极致,叫“太上,不知有之”,最好的领导是感觉不到存在的领导。想想也是,感觉不到存在,一切都井然有序,这是多高明的领导艺术啊。排第二位的领导是被人赞扬的领导。排第三位的领导是被人畏惧的领导。最差的领导是被人天天拿在嘴上骂的领导。



这种划分非常耐人寻味。我记得“文革”后期,即使呼伦贝尔这样的边远地区,教学秩序也基本恢复了。我妈在学校工作,说了这么一句话:“其实咱们学校现在挺好的,哪怕校长不在,只要打铃的人在,就可以正常运行。”这句话让她挨了一通批,说她不讲党的原则,缺乏组织纪律性。


很多年后,他们老同学聚会,还总是提起我妈这句话,因为那其实是一种挺理想的境界。一个学校,如果只靠铃声,就可以各司其职,说明校长领导有方,用不着天天训话、表决心、摁手印,但方方面面都很好。


我也发明过一个“白氏理论”:任何一个单位,只要到了开始强调考勤、打卡等纪律的时候,一定是它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因为一个走上坡路的单位,人人不待扬鞭自奋蹄。或许员工10点才来上班,并没有赶在8点打卡,却自觉干到第二天凌晨3点,不需要监督和催促。





《道德经》里有这么一层含义:杯满则溢,怎么办?把里面的水泼掉。要是不泼掉这杯水,我恐怕也不会继续走这么长的路。因此,“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有人说,那干脆彻底无为,给的时候就什么都不要。这不对。应该是种什么心态呢?要归要,但知足,懂得分寸。“知足者富,死而不亡者寿。”


我相信如果把《道德经》翻译成白话文,给“反腐”中进去的官员一人送一本,他们全得号啕大哭,后悔死了。但是得意的时候看这些文字,又怎能悟出其中的意义呢?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