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中医药科学大会举行 吴以岭院士与诺奖得主论道罗浮

以岭药业




点击标题下「以岭药业」可快速关注

作为中国中医药界乃至世界中医药界的顶级学术会议,中医科学大会于2014年首办,已成功举办两届,搭建了由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学术推动的平台,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
  2016年9月4日至6日,由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主办,中共惠州市委、惠州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第三届中医科学大会在广东省惠州市罗浮山召开。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农工党中央主席陈竺,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农工党中央副主席龚建明、省卫生计生委主任段宇飞、省卫生计生委党组成员、省中医药局局长徐庆锋等领导同志应邀出席了大会。

  

  葛洪于1600多年前在此所著的《肘后备急方》,启迪了中国药学家屠呦呦的灵感,发明了青蒿素提取办法。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的重要指示,屠呦呦团队代表、阿龙·切哈诺沃(Aaron Ciechanover, 以色列)等4位国外诺贝尔奖获得者、张伯礼、陈凯先、吴以岭等10余名两院院士、2位国医大师及中医药领域中医专家、学者、企业家等800余人齐聚罗浮山论道中医与科学,围绕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推动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相互借鉴、融合发展进行思想的碰撞与交流。

中西结合,寻找治疗癌症和神经系统疾病的方法
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施贺德先生在大会上分析了当前传染性疾病的现状,以及国际上针对传染病所做的那些措施。
  “现在,我们正在见证一个也许是几个世纪以来最大的全球性疾病负担。大多数人死于传染病。”施贺德先生在大会上说到。如今,每四个人里就有三个死于非传染性疾病,比如癌症或心脏疾病。许多国家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大,包括中国。西药告诉了我们怎么治疗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了发挥最大的优势和中西医的合并,科学将会步入一个新的世元。在这个新纪元中,我们一同构建沟通中西医的桥梁,一同讨论医学科学的创新,以及推动中医药的发展。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更好地认知西方医学服务与中医药的深远价值,这将需要进一步地完善发展的标准、系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提供更有效安全的方法。要建成系统的依据库,要将几千年的智慧与现代医学融合起来,实现中医药的最大价值,用来预防和治理慢性疾病。
意外是最伟大的发现
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以色列生物学家、化学家阿龙·切哈诺沃(Aaron Ciechanover)在第三届罗浮山中医科学大会上,给我们分享了一个意外。或许意外就是最伟大的奇迹。
  阿龙·切哈诺沃主要讲了阿司匹林的历史。大概是四千年前,埃及人通过咀嚼树叶就有阿司匹林的释放,在四千年的里程当中也有很多的转化、净化,然后到20世纪大家就知道拜耳公司,来自于德国,真正发现了阿司匹林,还有预防心脏病的药,过去十年也有另外的抗癌药物,包括一些抗炎症的药物,还有一些慢性的,亚临床的疾病,甚至是像前列腺的癌症都可以进行抗癌治疗。还有像盘尼西林、弗莱明这样,也是20世纪早期发现的。细菌正在生长,弗莱明周末的时候放在培养皿当中,周末过完以后,他发现白色一片像一种细菌,当然,这种细菌是非常有营养的,弗莱明后来发现说整个光环,这个光环是在白色的泡沫之上,这样的光环是可以一直生长的,而且可以在整个的培养皿的盘子当中生长,这些都是意外的发现。
发动科技创新引擎、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闫树江表示,通过众多专家的交流一定会迸发出更加惨烈的思想之花,必将使中医科学大会的影响更加广泛,意义更加深远,作用更加重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推进速度、改革力度前所未有,开辟了我国创新发展的新境界。今年五月,党中央国务院隆重召开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中国科协九大,吹响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集结号,前不久召开了卫生与健康大会,强调要大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对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一定要贯彻落实好两个大会的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把中医药科技创新摆在中医药振兴发展的核心位置,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努力形成更多更好的科技创新成果。
  目前,越来越多的中医药资源得到了有效开发,中医药养生保健康复等方面的作用逐步显现,一大批适应市场的新产品新业态成为健康产业新的增长点,但无论是升级传统的中医药产业,还是发展新兴的中医药健康服务业,都需要科技创新引领推动,我们必须紧紧扭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创新服务模式,创新融合途径,不断增加中医药健康服务供给,产出更多更好地能够服务人民群众健康的产品和技术,提升中医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和显示度。
脉络学说指导防治重大疾病
“我们重点构建脉络学说,是对中医血脉理论的传承与创新。”中国工程院院士、络病研究与创新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吴以岭教授,以“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血管病变防治研究”为主题,在第三届中医科学大会上发言。

  生命科学的研究正经历从还原论向整体论的回归。钱学森教授曾经讲过,中医的现代化可能会引起医学的革命,而医学的革命可能会引起整个科学的革命。西医擅长还原分析,中医优势在于整体辨证。多年来,我们坚持把中医学术理论的创新发展和临床重大疾病的治疗相结合。如何更好地实现转化,我们提出了“理论+临床+新药+实验+循证”的转化模式:络病理论的创新由临床组方原创来实现,基础研究结果由临床循证研究加以证实,临床研究结果由基础研究数据加以诠释,理论科学价值由临床实验数据加以佐证。其中临床循证评价完全按照国际标准,又尽量体现中药特色,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第三方设盲与统计分析,国际注册、主要指标中心化检查,这样的研究过程才能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

  吴以岭院士说,络病是指病程较长、疼痛反复发作的一类疾病,涵盖了心脑血管、肿瘤、糖尿病等重大疾病。既往系统构建了“络病证治”理论体系,为中医络病学学科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并形成了气络病变和脉络病变两大分支学科方向。首次系统构建的脉络学说,重点研究脉络病变的发病、病机、辨证及治疗,涉及到中风、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及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等重大疾病。

  以脉络学说指导临床重大疾病的防治,提出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心律失常、慢性心衰等血管病变的干预策略和有效处方,研制出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一系列创新专利中药。其中,通心络胶囊、参松养心胶囊、芪苈强心胶囊等3种药物均被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开展的临床循证医学研究已经引起国际医学界的关注。

  目前中医络病学科已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建立了国家络病研究与创新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络病学重点学科以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络病重点研究室,成立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管脉络病专委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络病专委会,推动了中医络病学科、学会及平台建设。最后吴以岭院士提出:“我们将努力促进中医药的国际合作与创新中药国际化,推动中医和中药同步走出国门。


  这是中国中医药界乃至世界中医学界的顶级学术会议,是我国中医药科学发展的一次盛会,更是一场“弘扬青蒿素精神,传承创新中医药,共促人类健康”的“罗浮论道”。

1. 回文章顶部,点「以岭药业」进行订阅

2. 订阅成功后点击“查看历史消息”查看往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