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20世纪60年代前,农村普遍养的是“土猪”。所谓“土猪”是历史传统的品种(以湖南流沙河品种最优),以“熟食”为主喂养,一般是以米、糠、红薯、萝卜及青菜、杂草为料,加米潲水用柴火和煤火炆煮2小时后拌搅的猪潲喂养。喂出的猪呈头个壮、脖子粗、屁股圆、肚子大的黑白花色的形体。“土猪”肉真有天仙般的“土”鲜味道。其肉质优良,肉皮很薄,营养价值特别丰富。若以瘦肉开汤,其汤甜肉鲜;以五花肉制作红烧,落口消溶;以块肉熏制腊肉,醇香宜口。其土猪内脏煎炒,更有独特的美味:炒猪肝甜而爽口,炒腰花嫩而脆香,炒焖肚片易嚼味长,酸腊猪肠催人下酒下饭。我真的太喜欢吃“土”猪肉了。可是,现在想吃到那种肉的味道实在太难。在过年时,托农民朋友买点土猪肉,几乎无法找到。有时找到的“土猪肉”,也是半土半洋的杂交种猪肉,肉质又粗又淡,与过去的土猪肉相比真是差之“千里”。不过我并不反对现代以“生料”饲养的洋种猪,因为它在全精料饲养的条件下,确实具有生长快、饲料转化率高、生产瘦肉多的优点,为满足日益增长的“大众瘦肉”的需求作出了贡献,功不可没。但从享受“吃肉口福”的角度出发,还是希望有关方面能推动“土、洋兼养”,鼓励农民多喂养一些土猪,让我们能追尝到那种土乡、土味、土韵、土情的老味道。这也算是社会多方面肉质享受的需要吧。